QE退場、電費調漲是資本市場利空,但當年的《勞基法》卻不是?只能說若不知如何選股,指數型基金或許是個選擇。
金融市場沒比天氣好到哪裡去,指數變動幅度不大,半年來,台股加權指數上下區間不到五百點,而且成交量不高,乍看之下,似乎沒有波動度。
但是還在場內搏生死的,感受就不是這樣。原本最有人氣的電子股,表現最讓人傷心。不只宏達電少了一位數,電腦相關產業的市值,在這半年少掉的金額是以兆元計算的。
加權指數就與氣候平均值一樣,它沒變,表示其他股票漲,而且幅度還不小,可以和電子股坐翹翹板。那麼補上來的是誰?金融股、生技股、汽車股……,很多,只要不是做電腦的,就漲的比跌的多。
進入九月,傳統上是開學的小旺季,應該還是旺季不旺。不過,廠商和投資人早就認命,只要不是差到兩位數的衰退,都不再對行情有所影響。估計這次的旺季不旺,主要效應不是股價修正,而是成交量的持續低迷。
排在行事曆上,美國聯準會及台灣中央銀行,這個月都要開會,都會宣示要終結原本的零利率政策。但這已經不是突發事件,聯準會主席柏南克早早就講QE(量化寬鬆貨幣政策)要退場,眾所周知的利空傳聞,等到變成報紙新聞的時候,反而利空出盡的機會比較大。甚至,裁減幅度小於預期,例如聯準會每個月買債幅度只少個一、兩百億美元,而且還延後實施,市場搞不好還當成利多。
電費調漲 台灣獨門利空
電費調漲 台灣獨門利空
台灣另外還有獨門利空:電費調漲,耗能產業早早就緊張在等著。這有多嚴重?哪有公司不用電的,電費調高一定讓所有企業的營運成本都增加,扎扎實實的利空。
不預測未來,但回顧一下歷史。幾年前推《勞基法》,因為人力成本被大幅拉高,事先被當成嚴重利空。重災區是人工成本比率高的零售產業,例如超商。大家谷歌一下《勞基法》推出前後的討論,比現在的電費調整要熱鬧許多,工商團體哀號的聲音要高出許多分貝。
結果呢?超商股是過去十年最好的投資標的啊!用人超多的連鎖餐飲,是這五年股市最夯、本益比最高的產業。《勞基法》的殺傷力呢?對不起,山不轉、路轉,政策性的利空,被經營者的努力給化解了!
不是要大家去搶水泥、鋼鐵股,只是提醒讀者要注意,不要被本能反應的討論蒙蔽。資訊產業走下坡,但是早早傳產化的公司,搞不好有機會像英業達一樣鹹魚翻生。而電子產業中,也有還在成長的通訊子產業,不是大家一起跳海。
那種大盤漲一千點,所有股票都漲的好日子會越來越少。沒有擇股能力的,其實不斷累積指數型基金是個好方法,因為基金的調整功能,會自動適應產業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