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高成長不再、陸股長期低迷不振,也連帶影響台股的走向,但看似危機四伏的投資路,仍有趨吉避凶的新投資機會。法人、專家教你分三大類來觀察台股,耐心等待出手的好時機。
「其實早在六、七年前就種下了禍根。」一位不願具名的法人指出,金融海嘯前,全球景氣大好,作為金磚四國中最耀眼的明星,中國更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全世界的資金蜂擁而入「挖金磚」。熱錢不斷湧入的結果,從農產品、塑化紡織、貴金屬等價格全面上漲,全球原物料市場的大多頭行情,中國「貢獻」良多。
然而,和所有熱錢流入的軌跡一樣,中國房價節節上漲、股市屢創新高,連帶基礎建材如水泥、鋼鐵,甚至航運、造船等周邊產業也全面暢旺。加上當時中央政府積極追求經濟成長,地方政府就大量投資基礎建設以拉高GDP(國內生產毛額),於是鋼廠、水泥廠遍布全國;法人認為「泡沫就是從那時形成的」。
金融海嘯爆發後,原本是中國政府擠破泡沫的好時機,但當時政府非但沒有適度緊縮以戳破泡沫,反而又撒了四兆元人民幣、調降存款準備率以刺激景氣。在當時這項政策大受歡迎,卻使得泡沫愈吹愈大。
直到二○一○年歐債危機爆發,中國政府才驚覺地方債務、過度投資等問題日趨嚴重。新人登台後,終於著手「調結構」,開始大力整頓。有人認為這背後有政治因素,想把責任推給前朝;也有人覺得前景悲觀、大崩壞難以避免。但一位資深市場專家認為「在目前中央政府還能控制的狀況下,處理地方債務,並將這些資產泡沫一一擠掉,中國經濟才有活路。」
他並提醒投資人,不要再寄望中國推出什麼刺激、寬鬆的政策,「那好比興奮劑,只有短期效果,副作用卻會愈來愈多,帶來長遠的傷害。」調結構要多久?「看起來至少還要一年以上,但股市或許會提前反映。」
供需失調 宜避開鋼鐵、水泥、航運股
而面對中國經濟結構調整、陸股低迷中帶有希望之際,台股的應對策略又是什麼?法人與專家都認為,台股可分成三大類觀察。第一類是要避開的股票。某些以往因過度投資導致供給過剩、價格仍在探底、政府在極力管控的產業,如鋼鐵、水泥、化纖等原物料股,科技業中的太陽能、LED、面板,周邊如航運、造船等,可說是中國經濟泡沫的核心,在沒見到小廠或劣質廠商被大幅淘汰、整體供給下降、價格回穩之前,最好不要有長期投資的打算。
例如鋼鐵股龍頭中鋼,以往是台股的模範生之一,近幾年受害於中國盲目擴產,鋼價一蹶不振,獲利與配息都遠不如以往。而光電業中的面板、太陽能、LED這類資本支出高、產能過剩、殺價競爭激烈的產業,目前也不是長期投資的好時機。
掌握需求 創造高附加價值 定能受到市場青睞
還有航運股中的裕民、新興、長榮、陽明等,近幾年受到中國需求減弱、新船陸續下水,供需失調導致運費、獲利直直落。專家預估,從BDI(波羅的海指數)仍在低檔盤旋的情況來看,全球航運要回春恐怕要等到明年以後,不建議在此時積極布局。
至於第二類則是雖屬同一產業,但公司差異頗大,需要仔細挑選。例如同樣受惠於原物料價格下跌,卻不是每家廠商都大賺,關鍵在於「愈能創造附加價值、市場愈會給予掌聲」。
以成衣製造廠儒鴻來說,近三年獲利大幅成長,股價漲幅更超過十倍,原因就是儒鴻不但受惠於紡纖原料價格下跌,經營成本降低;更重要的是,儒鴻積極網羅設計人才,研發各類機能衣,為公司產品創造極高的附加價值。因此,法人表示,未來若能同時受惠於原料價格下跌,並能創造高附加價值的企業,一定還會受到市場的青睞。
另一種需要仔細評估的,是經營中國內需消費或零售通路業。隨著中國經濟成長力道放緩,加上人民儲蓄率居高不下,中國政府想提升消費占GDP的比重,顯得格外吃力。這時經營中國內需零售通路的公司,體質好、本錢夠只是基本條件,穩紮穩打、能領先掌握消費者需求才是關鍵。
例如,進軍中國已有二十年的麗嬰房,近幾年由於擴點過快,租金與人事成本大幅提高,當地多家新競爭者加入後,又無法做到產品區隔與差異化,導致獲利節節下降。另外如F-大洋、F-台南等中小型百貨、服飾品牌公司,也都有類似的狀況,近期雖然受利多刺激,股價出現反彈,但在獲利狀況未改善前,最好暫時避開。
相形之下,食品業的統一、康師傅等龍頭,由於掌握民生基本消費需求,受不景氣影響相對較小,加上成本控制得宜,就是不錯的投資標的。至於轉投資大潤發的潤泰全與潤泰新,超商業如統一超、全家等通路業,原先也都是佼佼者,但近年來受到中國複合式購物中心興起與電子商務的挑戰,是否會影響獲利,有待觀察。
儒鴻董事長洪鎮海積極延攬人才,研發各式機能衣,創造高附加價值並帶進高獲利。
(攝影/林煒凱)
追「十二五」 文創與環保產業 未來前景看好
這些產業雖然目前在台股的規模還不大,卻具有趨勢性,值得多加關注。例如經營中國隱形眼鏡市場的精華與F-金可,兼具高獲利與高成長;此外,國內也已開放第三方支付業務,趕搭全球電子商務熱潮,相關概念股受到矚目。至於文創與環保產業,未來也都有機會隨著中國這些產業的成長而受益,獲利與前景都看好。
台灣與中國的經濟連動早已密不可分,在中國經濟成長力道放緩、體質調整遙遙無期之際,身為投資人,當然可以選擇遠離與中國相關的標的;但若能積極地趨強避弱,細心發掘投資機會、耐心等待出手時機,也許是更好的面對方式。
先看是否符合「克強經濟學」
悶了許久的中國股市,總算在8月初稍有像樣的表現。截至8月8日止,國內核備24檔中國基金報酬率已全數翻正;對中國股市不離不棄的長線投資人來說,算是小小安慰。接下來,陸股行情是否仍值得期待,甚至明顯好轉,將是投資人心繫重點。
摩根中國基金經理人沈松認為,為使全年經濟成長率達7.5%,未來一段時間,中國貨幣及財政政策雖然預期會更加寬鬆,但要注意,中國調結構的大方向不變,經濟要像過去快速增長不易。至於短線上,中國股市已陸續反映增長下調預期,配合目前本益比僅八倍左右,遠低於五年平均值10.6倍,就價值面而言,現階段有一定吸引力。
瑞銀投信研究部主管張繼文指出,中國總理李克強明確喊出經濟成長下限,隨著改革加速,陸股落後補漲可期。但產業配置上,應避開產能過剩的材料、能源及機械產業,聚焦二低一高,即高成長、低負債及低資本支出的優質公司。像民生消費、資訊科技與醫療類股,符合「克強經濟學」中的低槓桿及擴內需精神,將是行情未來重要支柱。
操作上,投資人可留意中國基金持股配置,以內需、醫療及資訊科技為主,盡量避開材料、機械相關產業。短期內中國股市高低震盪波動仍大,但價值型投資人可採取定期定額方式投入,今年仍有獲利機會;而積極型投資人,則可趁利空下跌時分三批買進;至於保守、穩健型投資人,因風險承受度低,最好等方向明確後再進場。
(歐陽善玲)
挑選中國基金,要以配置在內需、醫療、資訊科技等產業者為主。(攝影/劉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