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美股回溫、外資喊進台股,配合博鰲論壇等利多加溫,台股將有大表現。但三月營收出爐,緊接著是第一季財報公布,牽動著股市敏感神經,專家認為短期內應小心回檔風險,首重資產、營建等長線看好類股。
美股雖然近期有回溫的跡象,但是從第一季與第二季國民生產毛額(GDP)來看,都將會是負成長,這意味著美股在基本面上,並沒有出現好轉的跡象。單從基本面的角度來看,現在還不能排除美股有持續走弱的可能性。
但根據預估,美國第二季表現會比第一季好很多;此外,就算美國經濟真的出現衰退,畢竟已經不是新鮮的話題,加上美股自○七年十一月以來的跌幅並不算小,即使再度下跌,下檔的風險也有限,離底部不遠。
如果美股在第二季以前,沒有那麼看好,那台股會不會受到實質的牽連?在這,要打破一些過去似是而非的概念,其實影響相當有限。這主要有二項原因:第一,從盤面觀察,如今台股跟美股連動關係明顯降低,就算美股跌,台股也不見得會跌,投資人必須體認到此一現象,而開始學習逆勢操作。
第二,從資金移動角度來看,美股若是跌、資金撤出,勢必也要在其他區域尋找更具投資價值的標的,台股過去基期不高,多數企業體質良好,且具一定的國際競爭力,自然會是資金最佳的去處。
當然,如果大環境真的不佳,千斤萬擔壓下來,指數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壓抑。但就上述二個原因而論,美國對台股的影響預料將逐漸鈍化,而左右台股波動的變數,將回歸到台股本身的各項題材,這包括短期之內以季報為主的業績題材,以及因為大環境改變所產生的價值重估(re-rating)效應。
三月營收公布後,台股面對的就是第一季財報出爐,盤面可能在此走向短期震盪,並要小心留意股價是否有回檔的風險。
從各家企業的三月營收,可以瞧出一些端倪。首先,企業三月營收成長是「必要的」,因為二月天數短,三月營收照理來說,應該要有所成長,如果企業三月營收不進反退,就須特別關切這些企業的營運狀況。
其次,若是三月營收暴增,同樣值得注意。營收創新高有各種不同的情況,若是新產品創造等理由,這些個股就具有投資價值,像是IC設計、太陽能、發光二極體(LED)產業,就可以觀察;但也有可能是提早拉貨,結果造成四月衰退,此種個股則須避開。
因此提醒投資人,檢視三月營收狀況,務必了解企業三月營收的內部意義到底為何,如果看到創新高的股票就追捧,可能買到最高點,慘遭套牢的命運。
相較三月營收,第一季財報更是觀察重點。第一季財報有五大重點可以分析:第一,每股稅後純益(EPS)狀況。一般來說,可以篩選出EPS大於一元與小於一元的公司,大於一元代表營收狀況尚可,值得分析;小於一元則可注意企業未來是否有轉機,可先列入追蹤清單,或許會具有投資價值。
另外,毛利率高低則關乎一家公司的競爭力,必須關注;但須比較毛利率與產業平均值,以及公司過去的毛利率表現才有意義;像是線上遊戲軟體、IC設計都屬於高毛利率產業。
最後,員工分紅費用化、匯兌損益以及處分資產,都與公司獲利息息相關,可以列為觀察要項。
台灣正處於價值重估的歷程,這意味著台股盤勢中長期而言,將持續往上,所以高價以及權值股將會有表態的空間。
但價值重估的過程同時也會讓台灣名目物價指數逐步升高,引來通貨膨脹。在此之下,具有抗通膨題材的房地產就值得特別注意。房地產投資價值增加,一項主要的因素就是港資和陸客來台置產,推升房地產的價格。反映在股市上,房地產看漲,營建與資產股的股價也不會寂寞,投資人可以注意營建與資產股中的指標股,作為進出判斷的依據。
台股長線走揚趨勢確立,其他如航運、觀光等類股,搭著兩岸關係改善的題材,同樣水漲船高。不過,要了解這些股價背後推升的力量是什麼;當外資買這些類股時,其實是以香港等地相關類股作為比價的基準,如果類似的個股遭到低估,就有上漲的機會,但要是已經達到相同水準,就會「利多出盡」。
此外,投資人可以找尋具有實質利多,像是有富爸爸撐腰、業績不錯,股價卻還沒有完全反映的個股,投資這種個股才最具有較高的期望報酬率,績效才能打敗大盤。
現職:群益證券研究部副總裁
學歷: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碩士
台灣大學會計系
經歷:群益證券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