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業成長力道不如預期下,光學三雄之一的大立光不但讓出股王寶座,也將股王位子還給了聯發科。在數位相機需求成長趨緩以及中國大陸光學業者崛起
等不利因素下,台灣光學業者該如何小心應戰、創造生機?
在本業成長力道不如預期的狀況下,日前光學三雄之一的大立光不但讓出股王寶座,將股王位子還給每股純益比它高的聯發科,股價還在十月二十六日跌破二○○元的價位。此時,隨著大立光「高成長、高本益傳奇」暫時畫下休止符,在數位相機需求成長趨緩以及中國大陸光學業者崛起等不利因素下,投資市場對光學鏡頭產業成長疑慮正逐漸加深,光學三雄要延續高本益比光環,恐怕不易。
警訊一:需求趨緩
數位相機出貨量漸減
雖然外界都將光學鏡頭產業與數位相機畫上等號,但國內光學元件廠商的客戶群相當多元,光學三雄—大立光電、亞洲光學與今國光學除擁有數位相機客戶之外,或多或少也與傳統相機、掃描器、投影機、多功能事務機、光碟機、照相手機模組或手機代工等業者有業務往來。因為產品應用範圍廣,光學元件廠營運狀況、成長性也較國內數位相機業者表現為佳。
目前光學元件廠商成長動能主要還是依賴數位相機及照相手機。以純光學元件廠大立光為例,營收比重約有六成來自這兩大業務,今年因為終端客戶在數位相機市場拓展不順,以及本身在照相手機相關鏡頭產品製程出了問題,大立光第三季毛利率不但跌破五○%,營收還連續兩季衰退,營運成長力道首度亮出警訊,本益比一路向下修正。
其實,大立光、亞洲光、今國光今年前三季的營收及獲利,表現仍較多數電子次產業優異,且均較去年同期明顯成長。但令人擔心的是,從今年獲利數字來看,光學三雄的獲利成長幅度似乎有衰退跡象,三者今年前三季稅後純益的成長幅度分別為二四‧一二%、二二‧一八%、五七‧五九%,明顯較去年的五三‧一八%、一一六‧四三%、八六‧八二%縮小,此一趨勢若繼續發展下去,光學三雄將很難再享有高本益比光環。
光學三雄今年獲利成長幅度衰退,關鍵因素可能在於數位相機市場需求成長放緩。目前全球數位相機市場是由日商壟斷,以SONY、Canon、Olympus、Fujifilm、Nikon、Casio、Ricoh等日本前七大數位相機廠商,拿下全球近八成以上的數位相機市場。而根據外電報導,包括Canon、Olympus、Fujifilm等日本數位相機品牌業者,及數位相機代工業者Sanyo都下修二○○四年度(二○○四年四月到二○○五年三月)出貨目標,顯示數位相機市場需求成長有減緩的趨勢。
警訊二:易被取代
技術缺乏自主開發能力
然而隨著經營策略布局不同,光學三雄面對的衝擊也有程度上差別。與日本數位相機業者關係密切的亞洲光(已跨入數位相機組裝業務;光學鏡頭營收約三三%)及今國光,因為日本客戶市占率提升,而且在高階數位相機產品比重增加,今年前三季營收仍逐季走高。
反觀大立光,因為既有的直接或間接數位相機客戶大多非日系廠商,在既有客戶市占率流失情況下,加上本身在非球面鏡片(可解決高畫素數位相機鏡片增加及體積縮小問題)的生產進度落後,無法有效開拓數位相機新客戶,配合占營收比重二二%左右的MFP(多功能事務機)業績衰退近一○%,照相手機鏡頭出貨增加幅度不如預期,前三季營收因而逐季走低。
然而隨著整體應用範圍越來越廣,光學鏡頭產業仍處於成長階段,大立光、亞洲光、今國光成長腳步雖放緩,但未來二、三年內,要看到三者營收或獲利衰退恐怕也不容易,只是投資人不能忽視光學產業生態的變化,可能造成「毀滅性」影響,其中大陸光學業者的發展動態,必須密切觀察。
台灣光學鏡頭廠商能在全球擁有一席之地,無論是幫日本業者代工光學鏡頭,或直接供貨給台灣、歐美的數位相機、手機業者,主要還是靠成本競爭力,由於技術方面仍缺乏自主開發和主導能力,因此可取代性不算太低。
警訊三:強敵浮現
大陸光學業急起直追
以往大陸業者因為缺乏技術來源,加上台灣光學鏡頭廠商也將工廠移往勞力低廉的大陸,根本無法威脅台灣業者,但在日本光學廠商基於中國市場考量,開始將技術移轉給大陸光學業者之後,局勢可能慢慢改觀。
現階段,日商佳能已允諾與大陸最大數位相機廠—山西鳳凰光學合作,在光學鏡頭生產技術上提供協助,而上海海鷗數碼科技也與美樂達合資設有非球面塑膠鏡片廠。其中鳳凰光學不但向亞光挖角光學鏡頭人才,更開出明年月產能一千五百萬片光學鏡片的生產目標,目標產能與亞光不相上下,展現與台灣光學鏡頭廠商一決高下的企圖心。
此外,未來大陸光學鏡頭業者,除了就近供應許多落腳大陸的下游光學產品組裝業者,在原材料玻璃毛胚的取得上,隨著生產玻璃毛胚的日商小原光學(Ohara)確定在大陸東莞設立生產基地,也將獲得公平或有利的競爭地位。面對這樣深具威脅力的後起之秀,台灣光學鏡頭廠商未來勢必得小心應戰,避免陷入殺價競爭的泥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