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二○○四年投資理財的最關鍵因素,是亞洲匯率的升值,台灣、日本與香港是人民幣升值的前鋒部隊,匯率升值如同「一支番仔火」,點在亞洲地區早已蓄積豐沛資金的「一桶汽油」上,將會在台灣與日本先引爆,最終則會燒向中國大陸。同時,「資金行情」以金融、地產為標地,也將徹底改變九○年代以來,高科技唯我獨尊的投資主軸。
匯率升值第一個受惠的,是已經走了十年空頭的房地產市場,以及以房地產為資產基礎的金融業,過去十年,房地產價格不斷下挫,金融業的壞帳持續升高,逼迫所有銀行不斷提高準備、拉高抵押貸款的條件,產生劇烈的信用緊縮效應。
劇烈的緊縮效應令人心跳停滯,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國泰人壽的股價,在一九八九年國壽股價超過兩千元時,許多人覺得太貴,但是絕對沒有人敢預言十二年後會跌到剩下一股四十元,同為金融股代表的中華開發、彰銀、一銀,股價都剩下當年高點的五%不到; 還有,新台幣匯率從當年的二十五.八元的高價,一路回貶到一比三十五,長期貶值讓資金不斷流出,加深經濟緊縮的傷痕,如果不是台灣趕上全球科技爆發的熱潮,後果不堪設想。
而今,這個惡性循環看來已經開始逆轉了,匯率升值,資金流入,第一階段將會產生「見底效應」,房地產價格不再下跌(雖然未必有能力回升),銀行提列壞帳準備的壓力,將會頓時化解大半,如果房地產價格確認見底,銀行過去提列巨額的壞帳準備就可逐步回沖,其中例如中信金、第一金壞帳覆蓋率都超過五○%的銀行,回沖的利益將極為可觀。
美國金融業在八○年代末期,也曾經歷過嚴苛的緊縮,一九九三年景氣復甦後,包括摩根大通、美國銀行、美林在內的金融與證券股,波段漲幅都高達十五倍。金融股所以會有如此優異的表現,關鍵在「三重利多效應」,首先是認列壞帳與壞帳準備的回沖,提升 EPS,第二重是景氣復甦所帶來放款的增長,第三重則來自連續三年的獲利增長之後,市場逐漸調高金融業的本益比與股價淨值比。這其中最戲劇性的是花旗銀行,在連續多年創下高價之後,花旗銀行被旅行者集團合併,股價從一九九二年低點每股八元,到九九年一度漲到二百美元,八年之內漲幅高達二十五倍!
現在許多人熱烈辯論人民幣是否會升值, 各方專家都發表獨到的見解, 尤其是G7 杜拜公報發表之後, 中共從官方、學者到媒體口徑一致,堅稱人民幣不會升值,其實人民幣升值,只是早晚的事情,所謂早,就在二○○四年,至於晚,也拖不過二○○六年。
現在的趨勢很明顯,市場先從有流動性、外匯交易自由的新台幣與日圓開始,台灣與日本每年對中國大陸出超超過五百億美元,是大陸產品最重要的半成品供應國,新台幣與日圓的升值,勢必拉高大陸出口產品的成本,達到部分升值的效果,而美、日、歐洲等主要工業國勢必會持續對中國施壓,藉由匯率談判、貿易制裁、關稅障礙等等手段,最終逼迫人民幣大幅升值。
摸清楚這個全球資金流動的大趨勢,個人理財的方向就會愈來越明確了,台灣是亞洲貨幣升值的前鋒部隊,新台幣升值的幅度不會太大(只要五%,就看到三十二.三了!)股市短線消化浮額,確認沒有重大利空,初期仍將走三步退兩步,但是驚驚漲的結果,中線將有相當可觀的獲利;在全球資金布局完成之後,最終所有的焦點,都將集中到人民幣身上!(江柏宣為資深新聞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