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我,是那群被叫做外資的人。他們從四月買到現在,接近四千億元了。
所以,四千億元夠多,可以把台灣股市從超跌的水準,買到合理價位;但是四千億元又不算太多,只要台灣企業持續展現營收與獲利成長的能力,這一點點錢,絕對不是外國人買台灣股票的極限,今年的外資總買超金額,一定會超過五千億元的。
如果接受外資連續買了快半年的台灣股票這個事實,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會不會再買?買什麼?答案也很簡單,會繼續買,繼續買他們已經買了很多的那幾檔股票,相當集中。
這麼說好了,被統稱為外資的這群歐美大戶,也許還有阿拉伯人的外國投資客,就好像觀光客一樣,每到一地,就買些當地名產回家當紀念。在日本買新力,到韓國買三星,去香港買匯豐,來台灣當然買台積電,都是買當地最具全球競爭力的公司。這些股票都是外資持有超過五成以上,本地人認為是大牛不會動的股票。到台灣買金融股,除了少數別有用心之徒,那感覺就好像到了大溪不買豆乾,卻要買鴨賞一樣。
十年前,外資在台灣的投資組合裡,持股比率最高的是國泰人壽;在韓國,是大韓電力。他們真的跟觀光團很像,到哪就買當地最紅的商品,而且,哪裡的遊客多,就會吸引更多的觀光團去。
如果接受外資連續買了快半年的台灣股票這個事實,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會不會再買?買什麼?答案也很簡單,會繼續買,繼續買他們已經買了很多的那幾檔股票,相當集中。
這麼說好了,被統稱為外資的這群歐美大戶,也許還有阿拉伯人的外國投資客,就好像觀光客一樣,每到一地,就買些當地名產回家當紀念。在日本買新力,到韓國買三星,去香港買匯豐,來台灣當然買台積電,都是買當地最具全球競爭力的公司。這些股票都是外資持有超過五成以上,本地人認為是大牛不會動的股票。到台灣買金融股,除了少數別有用心之徒,那感覺就好像到了大溪不買豆乾,卻要買鴨賞一樣。
十年前,外資在台灣的投資組合裡,持股比率最高的是國泰人壽;在韓國,是大韓電力。他們真的跟觀光團很像,到哪就買當地最紅的商品,而且,哪裡的遊客多,就會吸引更多的觀光團去。
根據這個理論,包括台灣在內的東北亞市場,目前在國際投資舞台的賣相挺好的,還可以持續吸引顧客。另一方面,東北亞吸引客人的特產,很多是客人一定要用,可是家鄉現在不做的東西,像半導體、液晶顯示器面板之類的。所以我們可以做另一個預測:未來這三個多月,老外在台灣買最多的還是半導體股票,其中又以晶圓代工為主,台積電當然是個
股第一名。
會不會賣呢?這恐怕是很多投資人心頭揮之不去的夢魘。好像很合理,買股票總是要賣的,他們買這麼多,總有一天會賣出來的。
以前投資界有個說法叫「華爾街規矩〈 wall street rule 〉」,對所投資的公司不滿意,把它賣掉就是了,不要費心去介入公司的經營。但是到了九○年代之後,因為退休金的金額龐大到無法退場的地步,很多大型績優的藍籌股,又是大家手上必有的股票,把這種核心的股票賣掉,成為實務上不可行的策略。他們的因應措施,就是介入公司的治理機構。這幾年來,國內外都在談論公司治理機構的改革,談投資人的權益,背後很大的推動力量就是來自這些龐大的投資機構。
在台灣投資這麼多錢之後,已經不是像一般散戶說出場就出場的,外資會更積極地介入證券管理法規的修訂,更積極地參與股東會、董事會的運作,而不是選擇出清了結這個不切實際的想法。
這邊可以聯想到,想要作第二家台積電,吸引很多外資,股價本益比高到離譜的境界,先想想可不可以像摩里士張〈張忠謀的英文名字〉一樣,搬幾尊大菩薩到自己的董事會來。如果哪家公司可以請到比爾蓋茨作外部董事,股價應聲漲十倍應該不是大問題。
黑傑克是死多頭?錯,那些老外才是。
股第一名。
會不會賣呢?這恐怕是很多投資人心頭揮之不去的夢魘。好像很合理,買股票總是要賣的,他們買這麼多,總有一天會賣出來的。
以前投資界有個說法叫「華爾街規矩〈 wall street rule 〉」,對所投資的公司不滿意,把它賣掉就是了,不要費心去介入公司的經營。但是到了九○年代之後,因為退休金的金額龐大到無法退場的地步,很多大型績優的藍籌股,又是大家手上必有的股票,把這種核心的股票賣掉,成為實務上不可行的策略。他們的因應措施,就是介入公司的治理機構。這幾年來,國內外都在談論公司治理機構的改革,談投資人的權益,背後很大的推動力量就是來自這些龐大的投資機構。
在台灣投資這麼多錢之後,已經不是像一般散戶說出場就出場的,外資會更積極地介入證券管理法規的修訂,更積極地參與股東會、董事會的運作,而不是選擇出清了結這個不切實際的想法。
這邊可以聯想到,想要作第二家台積電,吸引很多外資,股價本益比高到離譜的境界,先想想可不可以像摩里士張〈張忠謀的英文名字〉一樣,搬幾尊大菩薩到自己的董事會來。如果哪家公司可以請到比爾蓋茨作外部董事,股價應聲漲十倍應該不是大問題。
黑傑克是死多頭?錯,那些老外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