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鋼鐵股 富邦金 開發金 鴻海 升息

生技購併政策失靈 P.26

生技購併政策失靈 P.26

陳奕雄、邱莉燕

科技線上

台股上看8000點

2003-09-04 17:20

生技產業的企業購併,大多是因為企業(尤其是藥廠)所擁有的專利藥物即將到期、失去高獲利的市場優勢,因此積極購併產品市場具互補性或有潛力的公司,以取得中長期的發展遠景。不過,曾在美國賽雷拉( Celera )公司擔任計劃主管及首席科學家的陳奕雄,對生技公司購併風潮提出警告。

陳奕雄博士為賽亞基因總經理, 其博士後研究指導教授,為發現 DNA 雙螺旋結構而獲得諾貝爾獎的 Fred Sanger。回國後,致力於基因體之研究開發,著重於疾病基因及藥物之間的關係。

購併是生技製藥業常玩的財務遊戲,觀察現今的產業狀況,全球第一大和第三大的生技公司都有購併別家生技公司的紀錄。仔細分析這兩個購併案,可以發現許多有趣的地方。

首先, 美國 Amgen 公司在二○○一年底以一六○億美元買下 Immunex,穩住世界第一大生技公司的位置;過了兩年半,另一樁購併案則誕生了全球第三大生技公司,Biogen 與 IDEC 以換股方式進行合併,價值約六十六億美元。

股票市場對於這兩件購併案的反應,卻有天壤之別。 Amgen 併購 Immunex 隔天,兩家公司的股價都上漲,漲幅超過六%, 並帶動生技指數全面上揚。 然而,Biogen 與 IDEC 的合併,兩家公司股價卻反而下跌。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關鍵就在於購併之際,經營者是否選擇了最適合自己的購併方式、兩家公司購併是否能互補長短。

以生技製藥產業而言,常見的的購併模式有三種,一是大併小,一是大併大,另一種比較特別,是小併大。

像 Amgen 併購 Immunex,屬於大併小, 直接衍生出縮短新藥研發時程、產品線互補的綜效,購併之後變得更強大。這也是生技公司及藥廠,在自家專利藥物面臨專利即將到期的危機時最常採取的戰略,因為一旦專利到期,其他公司便可以複製生產學名藥,原公司不再獨占獲利優勢,營收可能驟然銳減。為了確保產品線上不斷擁有大型專利藥,乾脆直接買下具有獨特技術或豐富產品線的小型生技公司,以確保未來二到五年、甚至更久的持續獲利。

一般而言,這種購併比較沒有風險且雙方都受益,對「大」的那一方而言,能很快用錢買到一系列具有潛力的新藥,穩定未來的收益,何樂而不為?而對「小」的那一方來說,不失為一種睿智的退出機制,因研發成果受到肯定,辛苦的 CEO終於可以喘口氣,算是歡喜收場。

大併小也不容易,有時因為企業文化的差異而互相內耗,會導致購併失利或是經營困難。通常公司購併之後,新的企業會培養出新的價值觀,不能認同的人就會自動離開。

見識了購併帶來的巨利, Biogen 與 IDEC 也想仿效,沒想到反而成了東施效顰。 因為,Biogen 與 IDEC 是屬於大併大的類型,不僅產品互補性低,而且同樣面臨明星級新藥缺乏的結構性障礙,所以此合併案不受投資者青睞。

Biogen   是以自體免疫研發為核心的公司,主要營收來自多重性硬化症藥物Avonex 這顆明星藥,而 IDEC 也高度依賴癌症藥物 Rituxan 的收入,因兩者都想擺脫只有單項明星產品的困境,再加上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只好合併以增強彼此的實力。弔詭的是,雙方合併之後,手上只有一項臨床三期的新藥,推測日後勢必還要再去買其他小型生技公司的研發成果。

總而言之,這項購併案不能算是很「麻吉」,從股市的反應就可得知。不過,大併大,至少降低成本是立即可見的好處,雙方類似的單位和部門可以合併,裁撤掉工作內容重疊的員工,人事成本一省,動輒幾十億美元,也是相當誘人。

大併小、大併大,在生技製藥界屢見不鮮,鮮的是,最近興起了小併大的反向購併。這種購併偏向於財務操作,由小型未上市生技公司主導購併已上市生技公司,而小蝦米吞大鯨魚,目的通常是「借殼上市」,並進一步攫取龐大的現金部位。

由於生技業在前兩年一片慘綠,許多已上市生技公司持有大量現金,但經營不當造成股價低於市值,部分瀕臨被迫下市的窘境。恰好,未上市生技公司空有技術產品,卻無法上市,於是兩者合併。譬如今年二月,Variagenics 公司手中擁有五千萬美元的龐大現金,卻被生物晶片公司 Hyseq 購併, 而兩方合併後,改頭換面,在那斯達克重新掛牌上市。雖然小併大現在美國蔚為風潮,但是會不會成功,仍尚待觀察。

國外生技產業購併事件給我們的省思是,當市場情況不良,公司不能坐以待斃,購併成為生技公司在財務面及價值面尋求解套常見的手法。那麼,購併有可能發生在台灣嗎?眼下,台灣不少生技公司告急,若是發生購併,最有可能是被非本業的財團買下,有錢的財團想進入生技業,藉由買下這些告急的公司,跨足生技。依照如此的邏輯推演,這些告急公司的執行長也許可以想辦法,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積極尋覓有錢的買主。

購併在目前尚有遊戲空間,但是終究會遇到瓶頸。我有幾位朋友,在國外藥廠擔任執行或研發副總之類的職位,他們曾對我提起「購併風潮何時休」的反省,他們懷疑,購併是否真的能讓藥廠脫離苟延殘喘的困境?大藥廠能夠併的就只有那幾家,併到後來一定越併越大,但是能否繼續保有「大者恆大」的優勢?值得商榷。最關鍵的因素是,未來具有爆發性的新藥,數量勢必越來越少,如此一來,藥廠希望藉由購併取得新藥的方式於焉失靈,購併終究會走到底。

因此,代之而起的將會是像 Genentech 這類生技公司的崛起,Genentech 是個體化醫療生技公司的龍頭,研發方向朝向分眾化、甚至個體化用藥,研發實力曾經排名世界第三,甚至超過了一些知名的大學和研究機構,它的全球產品線厚實,不太需要購併別人,而且後台老闆羅氏藥廠資金充沛,也不需要被購併。

生技產業經過兩年的寒冬, 漸有開春的氣勢,許多 IPO 也蠢蠢欲動,股價亦上揚, 其中很多要歸功於 Genentech 所釋放的利多,這間公司有三項新藥(抗過敏藥物、直腸癌藥物、乳癌藥物)在近半年有亮麗的表現, 一獲得 FDA 上市許可,一者三期臨床效果甚佳,可望在明年上市,另一在臨床三期,且在市場尚無競爭者。這些利多,讓 Genentech 的股價漲了三倍。

Genentech 治療乳癌的新藥物,雖只能治療三分之一的乳癌病患,不過已經是許多以往一定要切除乳房者的福音。另外像直腸癌藥物也非適用於全部的人,而是針對部分癌細胞表面血管增生旺盛的病患服用,治病的機制,並不是直接殺死癌細胞,而是把癌細胞餓死。這些藥物發展的原理皆是利用細胞特性,從病因下手,不像以前是針對症狀,所以不是為了全體患者,而是考量部分具相同病因的患者,此種分眾化的醫療方式,推到極致就是個體化醫療,針對每個人個別的情況去診治。

可見的未來是,藥廠即使能靠購併延續產品生命,但是大眾化的專利藥越來越少,到最後購併政策也將失靈。此外在基因解碼後,個體化醫療也將是未來趨勢,因此朝向分眾化與個體化醫療的角度去發展,才是生技製藥產業長治久安之道,而具有研發實力的生技公司,可以技術為根,期待來日開花結果。

延伸閱讀

12強賽/韓國隊確定淘汰!韓媒轟「棒球恥辱日」:2023年WBC後另一場災難…直指問題出在這
12強賽/韓國隊確定淘汰!韓媒轟「棒球恥辱日」:2023年WBC後另一場災難…直指問題出在這

2024-11-18

世界棒球12強賽/「好想贏韓國」變「好想贏台灣」!韓媒不認同是慘案…南韓教頭:台灣棒球不一樣了
世界棒球12強賽/「好想贏韓國」變「好想贏台灣」!韓媒不認同是慘案…南韓教頭:台灣棒球不一樣了

2024-11-14

中華隊12強前進日本,隱形球迷全回鍋了!她曾砸4萬買周邊、他連3屆應援喊「門票超划算」
中華隊12強前進日本,隱形球迷全回鍋了!她曾砸4萬買周邊、他連3屆應援喊「門票超划算」

2024-11-19

12強賽/中華隊11點對戰美國!左投陳柏清先發,這外野手「單季104盜」超會跑…考驗中華隊防盜系統
12強賽/中華隊11點對戰美國!左投陳柏清先發,這外野手「單季104盜」超會跑…考驗中華隊防盜系統

2024-11-22

12強賽/中華隊挺進4強!重症青年插管醒來急問「今天台灣棒球有WIN嗎」?醫:也太勵志了
12強賽/中華隊挺進4強!重症青年插管醒來急問「今天台灣棒球有WIN嗎」?醫:也太勵志了

2024-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