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證券分析師柯恩女士在今年初發表一篇報告,建議客戶將閒置資金的五%投入股市,表示她認為整個市場最壞的時候已經過去。她認為兩千年第一季跟一九九九年下半年的區間,全球股市上漲的動能來自於兩個方向:一、營收成長,二、股價成長。兩千年的四月開始,全球股市上漲的動能會來自三個方向,一、獲利能力,二、資產報酬率、三、相對價格。
特力是傳統產業的創投公司
先從特力公司談起,特力以貿易起家,股本二十三億元,特力正處於發芽及幼苗階段,所以這時提特力有其時空環境與背景,從貿易的角度來看,特力現在已經轉變為創投公司,而且是有經營績效的創投典範。
一般的創投,投資一家公司必須等到發芽及獲利,才能享受成果,並沒有實體經營績效,而且有很大的失敗風險。但是現在特力改變了,將過去的客戶,變成不僅是事業夥伴,而且還參與投資,成為投資夥伴,比創投愛掌握機先。
過去特力的貿易方式就是以沒有行銷網的中小企業為客戶,買他們的產品,賺取中間的利潤, 以他們全球二十二個行銷點, 賣給全球的大賣場( Home Center)。
早期特力以這種方式賺取不透明地利潤,使得原本賣產品給特力的中部中小企業長大以後,了解過去這種不透明的貿易方式,於是急於擺脫特力,直接跟外國賣場接觸。
這給特力很大的震撼,經過一段沉澱期後,他改變策略,他利用與中小企業耕耘的 Know how,循著創投的邏輯,入主這些中小企業的股份; 也就是說,他選擇優秀的中小企業,買他的產品,非常透明的告訴這些製造商賺取多少利潤,並且要求投資這家公司的股份。
這種方式比創投公司更迷人,因為他除了以這些中小企業優越的製造能力,去賺取固定的利潤外,還扶植這些中小企業成長,跟他一起享受成長的果實,在非電子產業裡頭,這是令人非常興奮的一點。
沿用台灣成功邏輯,到大陸萌芽
特力擁有全世界二十二個行銷通路點, 這是沒有人可以比得上的 Know how,現在他又將創投的觀念,引到大陸去。特力捉住台灣中小企業優異的製造能力的脖子,又到大陸去尋找優質的製造業。
大陸現在的國民所得才幾千塊美元,能夠貢獻給大陸成長最大爆發點的,不是電子產業,而是台灣早期引以為傲的非電子產業,台灣成功的邏輯沿用到大陸去,特力捉住了兩岸華人最強的製造優勢。
所以貿易起家的特力,轉成為擁有實體通路、實質經營績效的「創投」,為了投資這些優異的小公司,使得特力今年有增資的需求,特力今年會有很大的爆發力。
特力從八十六年到八十九年結束,每年的稅前每股盈餘都在二.五元以上,這已經告訴我們這家公司的經營實力。
其次,特力屋也是相當迷人的一塊。 Wal-mart 於一九九九年購併英國第三大食品零售店 Asda, 讓 Wal-mart 進軍英國零售市場, 導致英國第一大零售店Tesco 於一九九九年至二○○一年間,共降了五億英鎊的價格來應戰,這是第一段故事。
第二個故事是,大潤發被法國第二大量販店 Auchan (歐尚)於二○○○年以每股七六.九元,買入大潤發六七%的股權。從這兩個事件告訴我們,歐洲的零售店市場,產品的售價遠遠超過美國的零售店,當美國 Wal-mart 進軍英國後,造成英國零售店的獲利下降。
面臨美國的競爭,歐洲這些零售店都要來亞洲買零售賣場,他們的目的不是要來耕耘這塊有潛力的市場,而是藉由這種資本投入的動作,來告訴歐洲股市的投資人說,雖然遭到美國的侵襲,但我們還是持續拓展亞洲這塊相當具有潛力的市場。
現在美國進入歐洲後,在市場通路整建必須要花上三、四年的時間,所以他到亞洲發展量販店的時間延後,這三、四年時間中,剛好是特力屋在台灣經營的萌芽期,去年特力屋賺三億元,今年可能賺六、七億元。
何湯雄不願意出售 B&Q 給英國 Kingfisher
特力持有特力屋四九%, 英國 B&Q 持有五一%,B&Q 是英國 Kingfisher 集團下的通路公司,他願意比照以雅虎買精業更高的價格來買特力手中的股份,但是特力的 CEO 何湯雄並不願意販售,因為特力屋是特力重新出發後, 具有爆發力量的行業,特力屋現在在台灣只是開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