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信總經理的命運如同今年大盤行情一般大起大落不斷,繼國際、富鼎、法華理農、金亞太之後,九月又將有兩位總經理進行交接,一是富邦投信新任總經理林福興、一是寶來投信新任總經理黃桂新,而這兩家投信在去年的地雷股風暴中受傷最重,新官上任三把火是否意味著重新出發,值得觀察。
林福興是指點富邦大買原物料股的「高人」
今年好不容易靠原物料行情翻身,卻只有曇花一現,還因持有過多華隆,被扯上東港信合社與法華理農的三角關係,同一時間又爆發掌管投資大局的協理王傑提出辭呈,於是全世界的人都把富邦買地雷股、華隆的責任以及績效不佳的罪名,都摜到主事者蔡明興身上,認為離職的王傑、官大●只不過是聽命從事。
不過,富邦投信內部的人願意承認去年地雷股的錯誤,但對於今年大壓原物料股的策略,一再表示並非老闆所為,而是有高人指點,這位高人不是別人,而是富邦投信新任總經理林福興。
林福興,四十四年次,美國化工博士,在轉到富邦集團工作之前,為國喬石化理,去年獲富邦集團延攬到富邦科技,擔任副總經理一職,負責化工、科技等相關研究工作。據富邦投信內部員工表示,去年集團決定介入原物料股,林福興均參與意見,但最後決定買進與否,則是與投研部共同決策,可見林福興在集團仍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至於原來富邦投信的靈魂人物王傑則是接替林福興的位子,擔任富邦科技副總經理一職,可以說是職務對調,王傑仍然掛名富邦投信董事,並擔任顧問,完全退居幕後。
林福興接掌富邦投信總經理,在資產管理界可以說是相當奇特的例子,早年投信總經理都是從研究部門出身,過去兩年,則一度颳起由行銷高手擔任總經理的風潮,林福興過去並沒有長期在證券、投信業發展,最後卻以科技與化工專家的背景接掌國內第三大的投信公司,管理高達六五二億元(七月底)的資產,顯見他在富邦集團的確有極為特殊的貢獻。
富邦投信新目標:所有基金績效都要排名前四分之一
這樣的人事調整在組織架構並無任何意義,富邦科技及富邦創投原本就是集團轉投資的事業,與富邦投信地位平行,甚至於是富邦集團投資的研究重鎮,這次富邦集團包括證券、投信大舉介入原物料股,即是關係企業合作的範例之一。
不過,對富邦投信而言,人事調整解決了目前富邦投信蔡明興棘手的問題,一是董事長兼任總經理,管事太多,常常分身乏術;二是左右手王傑辭意甚堅,這樣的安排多少消除外界的雜音,而王傑依然留在集團關係企業,林福興本人也算德高望重,博士的身分以及石化界的專業,對目前仍緊抱塑化股的投資決策及方向,具有指標性。
據了解,林福興未來加強的工作仍著重在管理方面,投研部過去為人詬病的集中管理制,慢慢修正為基金經理人發揮獨立決策的權力,形成共同討論、獨立作戰,而投研部協理一職可望由經理黃壽山升任,亦為蔡明興愛將之一。明年開始所有基金績效要在前四分之一,能不能達到,就看新人新政的本事了。
寶來魏韻珊移民紐西蘭
另外一家同樣去年遭受地雷股的寶來投信,九月一日新任總經理黃桂新也要走馬上任,原任總經理魏韻珊寶座只坐了一年就讓賢。事實上,今年五月間市場便傳出魏韻珊有意去職的消息,而魏韻珊本人一直無法求證,公司方面則稱魏總赴度假。到了八月魏韻珊真正離職的原因,則是為了移民紐西蘭,而且家人現都已住在紐西蘭,魏韻珊拖到現在才去會合,算是仁至義盡。
由於魏韻珊過去在寶來證券自營部表現不錯,借調到寶來投信出自於集團白老闆的安排,雖然魏韻珊一來到寶來投信報到就碰上地雷股國產車事件,損失慘重,今年初再中中強地雷債,但當時公司並未傳出要總經理負責消息,事隔半年總經理要走,公司內部人員私下表示,應該是個人因素居多。
不過,寶來投信近年來總經理更換的比率相當高,從寶來集團介入以來,總經理從田臨文、周江宏到魏韻珊,都做不到一年,似乎有過水的現象,市場即猜測幕後應為自家操控,總經理自主操控的空間有限。
倒是寶來投信新任總經理黃桂新是位投信界的沙場老將,早年曾任怡富投信、怡富投顧總經理,後來轉調至怡富香港分公司擔任董事,也是當地最高負責人,去年寶來證券趁亞洲金融風暴香港蕭條之際,吃下兩家資產管理公司,有意在亞洲低檔時跨出國際化的第一步,因此在香港挖到黃桂新接掌寶來香港分公司、資產管理公司等三家香港分公司最高負責人,掛名董事。
黃桂新協助寶來跨出台灣
黃桂新原本就是香港通,熟稔亞洲資產管理業務,具有國際觀,寶來集團原本就安排其擔任投信董事,顯見寶來集團應早就有意隨時將黃桂新借調回來,而短期黃桂新勢必得台港兩地奔波。
目前黃桂新可能面臨的難題就是寶來投信在績效上的推動及新基金的募集,尤其證期會對寶來投信送進來的寶來矽谷基金仍未解禁,被證期會列為留校察看,今年能否突破困境,要看黃桂新能否力挽狂瀾。
富邦及寶來投信過去都是由集團主事,人事掌控權完全在老闆手上,即使今年的人事調整也不例外,但是從總經理的人選上可以看得出來集團急於走出困境,有一番新的作為。而今年包括泛亞、金亞太、富鼎、大眾、日盛、永昌、國際等投信,也在今年更換總經理之後,靜極思變。目前還有不少總經理還在蜜月期,但最後還是要看集團老闆能否拋開集團包袱及利益,充分授權,不短視近利,才能真正改善投信人事的亂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