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郭葉珍的女兒憂鬱到覺得活不下去、兒子決定休學時,他們都願意跟媽媽說,自己的狀況與自己的決定。現在, 25歲準備公職考試的女兒已經學會如何不被憂鬱困擾,27歲的兒子朝向自己喜愛的創作領域發展,郭葉珍都在一旁陪伴。
「我在大學教授的是家人關係相關課程,很多人會因為我離婚,質疑我的專業能力,但我要用自己的經驗告訴大家,正是因為我有離婚的經驗,我知道婚姻何以走不下去,要如何成功的共親職(夫妻能共同分擔照顧、教養孩子的責任),也知道繼親家庭(指二個原親家庭的重組)該如何運作才會順利。離婚沒什麼好丟臉的,不用擔心別人怎麼看你,你是正常的。」
擔任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副教授的郭葉珍,任教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與兩個成年子女相處融洽,她開玩笑地說,「我都叫他們搬出去,他們就是不願搬出去。」同時,學生們談心也總愛找她,能夠如此,她說,「要閉上自己的嘴巴、打開自己的耳朵。」
什麼都敢跟媽媽說,因為媽媽允許一切發生
郭葉珍的一兒一女,總是能坦率地跟她分享內心的話、近來發生的事,郭葉珍本來以為親子間緊密又獨立的關係,是件再正常也不過的事,因為她的父母親,也是充分地信任她、給她空間成長。
「父母為子女擔心與煩惱,是自然的天性,我們可以把生活重心放在其他地方。例如像我,有自己的事業;或是有的全職媽媽,空閒時就發展自己的興趣,不要讓自己的焦慮,最後變成孩子的壓力。」
於是,當郭葉珍的女兒憂鬱到覺得活不下去、兒子決定休學時,他們都願意跟媽媽說,自己的狀況與自己的決定。現在, 25歲準備公職考試的女兒已經學會如何不被憂鬱困擾,27歲的兒子朝向自己喜愛的創作領域發展,郭葉珍都在一旁陪伴。
陪伴孩子度過失落,支持他長出「復原力」
許多父母親怕小孩吃苦,不希望子女走上辛苦的路,「但我認為不要把自己失落的情緒放在小孩身上,小孩的發展不見得跟你想的一樣,況且苦的本質,就是樂的根源。表面上我不管小孩,事實上我是信任他會長出自己的力量來,因而陪伴與等待。我是他們的媽媽,但我無法替他們過他們的人生。」
郭葉珍不斷提到,「外面的世界沒有別人,只有自己。」我們害怕受苦的原因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