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金馬獎因傅榆一席話,使統獨議題再度搬上檯面,外界推測今年中國影人可能遭禁止出席;引起譁然的是,中國金雞獎今年舉行日期,正不偏不移地撞上金馬獎頒獎典禮,藝人被迫表態選邊站,估計屆時將再掀統獨議題之爭。
「我真的很希望有一天,我們的國家可以被當成一個真正獨立的個體來看待,這是我身為一個台灣人最大的願望。」金馬第55屆最佳紀錄片導演傅榆的一席感言,觸動兩岸敏感的統獨神經,儘管當時的中國藝人選擇避不出席慶功宴、拒絕採訪,避免染上政治風波,但這把大火並未隨著時間熄滅。
正當眾人推測中國政府會下禁令,明文禁止中國影人出席今年金馬獎盛事,更高招的一記出現了—— 中國每兩年舉辦一次的金雞獎,今年舉辦日期就這麼巧妙的「撞期」金馬獎,這項作法形同抵制金馬獎,無疑是要讓中國藝人自行「選邊站」——是要去台灣?還是去廈門?
中國金雞獎什麼來頭?論電影地位,金馬獎更勝一籌
台灣金馬獎、中國金雞獎、香港金像獎,被稱為華語電影界三大獎,近年來金馬獎漸漸攀爬成最具有權威性與影響力的華語電影大獎,更被譽為是華語圈的「奧斯卡獎」,最大的關鍵則是能廣納百川地客觀評選。
自1990年代開始,由於台灣電影工業逐漸衰弱、香港電影人才不斷流失,直到1996年開放,不限出品國、資金與演員國籍,只要是華語為主要發音,就可報名參賽,相對開放且自由的金馬獎,自然成了中國電影角逐的重要舞台,並陸續成為入圍獎項的大贏家。
值得注意的是,歷年來只有關注台港的金馬獎,高度一下攀高至「整個華語圈」,從台灣、香港,再到中國,甚至是連新加坡、馬來西亞都一併涵蓋進去,參賽選手暴增,但評選的方式跟標準不變的堅持—— 拒絕商業介入、沒有政府內部審查的干擾,這間接給了獨立電影、獨立製作人一個莫大的鼓勵,而且金馬獎每年給出的獎項也讓所有人信服。
回到中國金雞獎身上,中國另外還有百花獎(觀眾獎)與華表獎(政府獎),自2005年開始,金雞獎與百花獎輪流舉辦,百花獎最令人詬病的是,因為是由觀眾評選而出,自然與「商業電影」難以脫鉤。
而金雞獎想當然爾,雖然是由專家進行評選,但品質突出的台、港電影,甚至是有批評色彩的中國電影,光參獎資格就難以進入評選範圍內(編按:需拿到中國的電影公映許可證),換言之,評獎的獨立性與公平性自然就高下立判。
▲從歷屆金雞獎的舉辦日期可得知,今年的金雞獎舉辦日期顯得特別地晚。
是誰該緊張?金馬獎還是被迫表態的中國藝人?
事實上,金馬獎的誕生與當年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中華民國)政治色彩對峙有高度相關,以「金馬」為命名,即是鼓勵創作者能效法國軍,猶如前線般的奮發,1990年代在順應民營化的局勢下,才改以協會名義舉辦至今。
平心而論,金馬獎為三者之中歷史最為悠久的華語電影獎項,更是被全華人電影圈共同認定的最高位階,儘管去年燃起統獨風波是因傅榆的一番發言,但近年來台灣與中國的「統獨議題」已越發緊張,從周子瑜、戴立忍、歐陽妮妮等,都說明在政治力介入下,很難「文化歸文化」、「政治歸政治」。
傅榆的發言確實是直觸禁地,使得她頓時成了眾矢之的,但難以否認的是,金馬獎就算去年不出現意外插曲,但在日趨緊張的中國、台灣關係下,早晚還是會浮上水面,甚至出現衝突。
現在中國金雞獎的這番安排,讓這項衝突更加赤熱化,中國影人該如何抉擇?是選擇擁有半百歷史的華語圈「奧斯卡獎」?還是向國內市場與政治認同低頭?
今年的金馬獎,勢必上演一場和過往不同的世紀大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