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平凡的大學生能對社會有多少改變與影響?也許他們的力量遠超乎自己的想像!三位來自不同大學、不同科系的女大學生,透過到偏鄉蹲點15天的時間,不但開闊了自己的眼界、找到面對未知旅程的勇氣,甚至成為一位無依無靠孩子最親的親人。
中華電信基金會「蹲點.台灣」活動在今年已經邁入第11個年頭,鼓勵大學生深入偏鄉15天,透過一手服務、一手紀錄的方法,讓大學生成為偏鄉孩子的啟發者,也因為偏鄉服務的經驗,讓大學生真實體驗自己的影響力。
就讀中正大學財經法律系的史琬晴,2017年在台南頂洲教會的蹲點經驗,讓她多了一位無血緣關係的親人—阿傑,在活動結束後,她還是每周花超過5小時來往於嘉義與台南之間,持續2年不間斷地回頂洲探視孩子們。
圖說:中正大學財經法律系學生史琬晴。中華電信基金會提供
「在阿傑小二的時候,他的越南籍媽媽就離家出走了,爸爸從此一蹶不振,甚至患上精神分裂症,就連自己的兒子阿傑也認不得。」史琬晴這樣介紹她因參加活動而認識的親人阿傑。
一開始,僅僅是大學生的史琬晴,就算知道阿傑需要幫助,卻似乎沒有能力去改變什麼,但她轉念一想,自己至少有時間去陪伴,因此決定在能力所及範圍內,陪伴他到高中職畢業,「我希望阿傑知道,雖然爸爸不認得他,但後面還是有很多人會陪著他一起成長。」
也因此在2017年暑假之後,一早起床坐公車、轉火車,再坐公車到頂洲的行程成了她每周六的日常,她一到頂洲就進廚房與孩子一起煮飯、做菜,下午再陪他們寫功課、做課後輔導,到了下午4點就必須趕搭當地最後一班公車離開。
儘管大學學的是財經法律,但即將畢業的史琬晴決定,將報考醫療、人文或社會研究所,其中的轉折就是因為參與「蹲點.台灣」後,讓她希望持續進行社會關懷服務。
而就讀政治大學廣電系的曾蓮棻,是在2018年前往越南胡志明市蹲點,她自認不是對越南有刻板印象的人,但當她真的抵達當地時,還是發現處處充滿驚奇。她舉例說明:「有些人覺得越南治安、交通很亂,但其實這是因為他們不懂當地的節奏,當地行人有自己的節奏,會維持固定走動的頻率,汽機車就會觀察行人移動的頻率,在測量距離跟速度後繞過你。」
圖說:政治大學廣電系學生曾蓮棻。 中華電信基金會提供
此外,讓許多在越南發展的台商最頭痛的罷工問題,曾蓮棻也認為是因為台商不夠了解越南人才。由於越南人非常善良,如果有人出面說自己很可憐、被欺負,越南人會先選擇相信,因此很容易遭煽動進行罷工,「你要先去了解他們是怎樣的人,才能處理你想處理的事情」。她認為最可惜的是,儘管有這麼多越南人在台灣,但台灣人似乎沒有把握機會去認識、了解他們。
在台灣肯納自閉症基金會蹲點的劉錦宜則分享,透過「蹲點.台灣」體認到法國作家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的名言:「真正的發現之旅不在於尋找新風景,而是擁有新眼光」。
她說自己在2018年暑假參與蹲點前,覺得自己只是個平凡的大學生,但在參與蹲點後卻發現,「其實只要有多一點勇氣去做些什麼,就能對身邊的人產生幫助跟影響,這活動也讓我更有勇氣去面對未來未知的旅程,更關心身邊的人事物與腳下踩的這塊土地。」
圖說: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學生劉錦宜。中華電信基金會提供
儘管參與「蹲點.台灣」的三位大學生收獲匪淺,但在過程中也不免要遭遇看到問題在那裡,卻無法解決的無力感。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引用音樂創作者李歐納柯恩(Leonard Cohen)的一句歌詞回應:「萬事萬物都有缺口,缺口就是光的入口。」
唐鳳認為,「蹲點.台灣」逼著同學們去看到世界的缺口在哪裡,看到後大家會想有所行動,這時仰賴網路、數位社群就是很重要的事,因為跟過去比起來,網路讓有共同想法的人更容易能集結在一起,大家可以更容易透過缺口認識新的人、認識需要做的事。
唐鳳說:「大家組織起來,就能都有所貢獻,比較不會很快burn out(燃燒殆盡),讓發現缺口的大家一起化身光線的角色,改變就會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