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艾蜜莉看來,一趟公關活動的跨界溝通、安排主管行程,都是再正常不過的工作內容,說不上是高難度挑戰,但透過影片的情節鋪陳,卻讓集團亞洲區的大主管對這位印度員工印象深刻,「很快的,亞洲區主管經常稱讚他的想法創新,要大家跟他學習,還相當重視他的意見,破格將他加入一級主管的群組裡。」
艾蜜莉回憶與這位印度同事共同合作的過程,「每次開會,他都很敢講,即使與自己工作無關的部分,也很敢提出看法;下班聚餐時,我一向乖乖吃飯、不想多說話,但這位印度同事卻能與主管天南地北地無所不談。」
對艾蜜莉來說,求學過程一直是個聽老師話的好學生,在公司,是對上司言聽計從、使命必達的乖乖牌,她從小被教育成要「溫良恭儉讓」,對「出鋒頭」這件事,「那很假」、「那不是我」、「我不是這種人」總是她的第一個念頭,但是在每次積極處理「急單」累得半死,卻沒得到應有的正面評價後,她終於開始認真思索,自己是不是該試著做點改變?
在暢銷書《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一書曾提到,當你習慣吃虧、習慣沉默、習慣委曲求全、習慣不拒絕所有人,久而久之,你會忘記你其實可以建立你的態度、表達你的觀點。少了足以標示自己態度與觀點的鋒芒,艾蜜莉再怎麼拚,似乎都只是主管眼中「超級好用」的螺絲釘,而非能夠開疆闢土的戰將。

吳漢唐認為在職場「曖曖內含光」還不夠,還要創造自己不可取代的存在,展露鋒芒的同時,也要讓協助你的同事「與有榮焉」。

設法讓主管「眼睛一亮」報告條列重點不囉唆 做足功課精采提案
相較於艾蜜莉的職場委屈,三年前才被獵才顧問跨界挖角、現任美商賀寶芙 (Herbalife) 活動企畫經理的吳漢唐,很早就期許自己的職場定位:「除了被肯定,更要創造自己獨一無二存在的價值亮度。」就像在《你只是看起來很努力》一書中提到的:「在職場要被看到,優秀不夠,你還要無可替代。」
輔大畢業的吳漢唐,在二○一五年四月進入外商公司前,曾陸續在雄獅、可樂旅遊擔任獎勵旅遊活動企畫,能被以「加薪逾四成」的幅度重金挖角,以「跨界空降」之姿,在競爭激烈的外商公司持續得到老闆的讚賞,除了日常工作夠優秀,勢必要有兩把「能被看見」的刷子。
剛完成台東活水湖「三鐵競賽」的吳漢唐舉例,當他觀察到公司企業文化是以「健康活躍的生活」為號召,他就「以身作則」,從全程參與宜蘭梅花湖三鐵開始做起,每次參加完活動就po臉書分享,除了宣告自己百分之百符合公司文化,工作夥伴更會有「這傢伙做什麼事都是玩真的!」的既定印象。
在對主管報告時,吳漢唐也深諳其中訣竅:「像Caesar(賀寶芙總經理陳昭良),個性急,我的報告就開門見山,每次開場先講三個重點,盡量不超過十分鐘,分享我的盤算,諮詢他的意見,讓他知道我是有做功課的。」
像報告「北越下龍灣」的獎勵旅遊行程的提案,不同於一般人是從行程、時間安排開始談起,他會試著先讓主管「眼睛一亮」:「我先說出三個亮點:第一是入住百年飯店享用巧克力下午茶;第二是找亞洲前五十大餐廳名廚操刀,並且用賀寶芙產品入菜;第三是經典偉士牌Night tour,順道去歐巴馬最愛的餐廳用餐……。」
「還有呢?然後呢?主管通常會這樣接著問,我就會繼續陳述細節。」所謂細節,就是「老闆認定你本來就該做到的事、本該解決的問題」。雖然後半段的說明有些瑣碎,但既然開宗明義就把亮點標明,主管心中對報告者的印象已然加分。
這還沒完,在口頭報告結束後,吳漢唐還精心附上五分鐘北越旅遊短片,特別以英文發音、中文字幕呈現,提高這趟旅遊的質感預期,「還記得那次報告完,當場獲得高階直銷商代表的掌聲。」至於活動成功結束後,吳漢唐在報告中則不忘提及同事協助,讓這次的亮點光度擴大到其他夥伴身上,讓同事獲得肯定,也讓自己的努力不但能被主管認可,同事也願意跟你再次合作。
《日經Business Associé》的報導曾經指出,「在職場並未獲得適當評價」這個問題,高居日本職場人際關係煩惱排行榜的首位,顯然,在職場上,除了認真的態度與足夠的專業技能是必要前提之外,「如何獲得適當評價」,幾乎也可說是一項必須修煉的技能。

▲點圖放大
自創第三種報酬:重視感 活用「職場R.I.C.H.學」攻占主管客戶的心
那麼,同樣很拚、很專業,艾蜜莉與吳漢唐的差別究竟在哪裡呢?曾以「如何激勵老闆」課程頗受好評的4U人際教育學院創辦人江緯辰,提出一套所謂「職場R.I.C.H.學」的成功方程式,拆解這四個字母的意義,就是職場「鋒芒」或「窮忙」的第一道解答。
首先,R是「Do the right thing」,做正確的事,也就是基本的工作態度與職能必須到位;最後一個字母H,指的是「High class」,不斷向上挑戰極限。但夾在這兩個字母中間、占居職場成功過半分量角色的,其實都與「如何獲得好評價」有關,其中,I是Interest(興趣),你必須設法引起主管或客戶的興趣;C,Connect(連結),是指串起人脈網路,讓主管、同事或客戶都能感受你對他們的重視。
「重視感」,這是職場鋒芒學的關鍵字,學理來說,這是所謂的「第三種報酬」,也就是職場上除了加薪、升遷之外的另一項回報:「被重視」。員工需要被主管重視才有力拚的動力,同樣的,主管也需要被員工重視,換言之,當你能夠讓主管認為「你很重視他」,當你滿足了主管的「第三種報酬」,那麼,就是你被主管看見的時候了。
職場日常中,許多小事都能讓你不經意傳達出「你重視主管」的態度,印度員工在跨部門會議侃侃而談,讓主管認為「你是從他的角度思考,解決他的問題」,吳漢唐在簡報時先抓亮點,讓主管認為「你不是只想著自己順利完成任務,還知道要為公司創造價值」……。而根據本刊與「1111人力銀行」合作的「職場日常行為調查」,月薪六萬元以上與三萬元以下的族群,在日常行為上,的確存在著天南地北的差異。
「開會時,你會搶坐哪個位置?」除了多數受訪者回答「離主管不遠不近、中間就好」之外,高薪族有二七%選擇「離主管愈近愈好」,低薪族卻只有一○%會搶坐在這個「搖滾區」,相反的,有近四分之一比率的低薪族喜歡「離主管愈遠愈好」。
「會議中,你會勇於發言嗎?」相較於高薪族有四五%表示樂於發言,低薪族僅有一五%的比率認為自己想說就說。在跨部門溝通時,低薪族有超過八成都表示自己「從不發言」,或者「只針對與自己有關的事務發言」,相對的,薪資較高者則有五四%比率表示「只要是和公司整體有關的事,想說就說」。
敢講、願意讓主管隨時點名,都是能讓主管產生「被重視感」的細微動作,其中,又可分類為「重視主管的要求」、「重視主管的問題」兩種層次。在時尚產業二十餘年資歷的林永慈,就聰明地用對方法,讓主管認定她「重視我的要求」,一路搞定超高規格的上司。
從Levi's新事業開發經理、Tommy Hilfiger、Stay Real執行副總,到現任華 時尚管理學堂創辦人的她,不論在品牌企業的顧問或是產業講師圈子都小有名氣。「像我曾有個外商女老闆,同事都戲稱她是『穿著Prada的惡魔』,在我之前的兩任副總都待不久,甚至還有人做到精神崩潰離職的。」
「但我還好,連同事都驚呼:『Joyce(林永慈),妳怎麼還能跟老闆手牽手一起去吃麻辣鍋?』」林永慈笑著說,當時的作法很簡單,原來,為了精準回應每天她可能問的問題,林永慈甚至做了一張Excel表,沙盤推演她可能每天會追問的重點,這張Excel表,某種程度就像是「面對龜毛主管的考古題」,每天一早進公司後,林永慈的第一個動作就是打開檔案、檢視一番,並逐條思考該怎麼回答。
「一次、兩次精準回答提問、建立信任感後,你會發現這位女老闆開始稍稍懂得放權,給你喘息的空間,甚至樂意當你下一份工作的推薦人。」她說。
前些日子公司才剛掛牌上市的聯廣執行長程懷昌,也有類似的職場成功心法。早在三十四歲,就接掌媒體庫董事總經理,成為當時最年輕的媒體代理商總經理。
三十歲以前,程懷昌從月薪兩萬六千元的民視廣告小AE做起,進入擔任開台時的超級業務員,全盛時期月收入五十萬元的他,毅然出走海外進修,「那時我怕日子過得舒服,水裝得太滿,會裝不進(學不到)東西。」回國後,他堅持選擇志趣相符的廣告代理商,從月薪五萬元的媒體庫職員做起,僅花三年多的時間,就升任媒體庫董事總經理,成為當時最年輕的廣告商總經理。

▲點圖放大
「直接敲門」爭理想職缺 正能量打動廣告教母 小AE如今變聯廣執行長
但鮮少人知道,他出社會的每一份工作都是「毛遂自薦」的,世新大學畢業後,他主動應徵奧美擔任廣告AE,雖然在工作上獲益匪淺,但對一個月薪兩萬四千元,又需要花八千元在外租屋的年輕人來說,實在很難存到錢,讓他興起了當業務的念頭,「有天,看到報載余湘要去民視接任副總,我心想她也待過奧美,或許她會願意幫我這個忙。」
當時還不認識余湘的程懷昌,主動跑到當時她在傳立的辦公室「直接敲門」,請求余湘見他一面,恭敬地遞上履歷一邊說:「知道您即將轉任民視,能否給個機會?」熱情地說明原委後,余湘被程懷昌的熱情所感動,決定幫他這個年輕人一把,一路上,她深受廣告教母余湘的器重,亦師亦友的師徒情誼,成就他一路加官晉爵的最佳助力。
余湘總是稱讚程懷昌EQ好、充滿正能量。一個經典例子是在開會時,余湘經常拉大嗓門「釘」同仁的工作疏失,有別其他同事若非力爭雄辯,要不就是低頭不語,程懷昌總能維持「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的冷靜感。冷靜聆聽,在余湘開罵到一段落之後,程懷昌會適時在會議中「畫出重點」,將旁人聽來宛若重炮轟擊的種種要求,歸納成一條一條的具體結論,再請余湘裁示。
在《打造自己的好口碑》一書中提到,「做歸納總結時,理想的位置是坐在對方側面身旁」,一方面,當你幫助主管歸納總結,也就傳達出「你重視主管要求」的印象,另方面,由於坐在主管身旁、視角一致,也容易讓對方有共鳴感,這就是心理學中所謂的「坐向效應」。

程懷昌認為,在職場上同理老闆與客戶的真實需求,提出貼心解決方案,才能擦亮自己在業界的招牌。

懂「換位思考」激發共感 超前一步下苦功 用誠意+創意神救援
除了讓主管感受到「重視要求」外,程懷昌也善於讓主管及客戶感受到「我很重視你的問題」,「要求」與「問題」的差別在於,前者通常是對職員日常工作的控管,後者則是從主管、客戶立場,看待更宏觀的、涉及公司整體利益的問題。程懷昌就說,對待客戶,他會換位思考,透過不斷提問了解客戶真正的需求,用「創意」營造雙贏的局面。例如他在幫肯德基做媒體服務期間,就曾利用一個不到三十分鐘的簡報,讓客戶清楚感受到程懷昌「把肯德基的問題當成自己的問題」。
這當然需要一些苦功,但,苦功人人會做,訣竅在於做出讓人眼睛一亮的鋒芒。他回憶,當時內心揣測肯德基沒說出口的迫切需求,是「如何在麥當勞附近引流客戶至肯德基消費」,對此,他實際開車到全台北、中、南各處的麥當勞熱門據點,一路拍照分析,透過實際開車路線的親身體驗,建議肯德基在多遠的位置設立引流廣告,並且做出比較分析表。
「在那個沒有Google Maps的時代,這種分析當然讓他們眼睛一亮。」他笑說,當時客戶對台灣媒體布建還很陌生,但他們在心裡發出「哇,你連這個都想到了!」就會進而買單。
去年一月接任瑞銀台灣區資產管理業務負責人的焦訢,也深諳「從對方角度思考」的道理。研究所念旅館管理的她,在各路人馬頭角崢嶸、競爭激烈的資產管理業界,當然必須先下苦功補足專業,但真正讓她異軍突起的關鍵在「不以賣產品」的心態,而是察覺客戶的需求,再提供他們所需的方案。
焦訢舉例,每次和客戶開完會,她並不像其他人就完全鬆懈,把案子放在一邊,反而會一直想當天會議上客戶的反應,「客戶當下講的,究竟有沒有弦外之音?」從理解開始,產生同理心,進而讓客戶產生「被重視感」。
面對琳琅滿目的衍生性金融商品,曾有客戶如此對焦訢說,「不管妳到哪一家公司,我看到的不是妳公司的名字,我看的是妳這個人。」這句話,足證焦訢為自己所創造的鋒芒亮度。的確,在職場有點鋒芒很重要,但鋒芒的目的是「讓自己被看見」,而不是「讓其他人相形黯淡」,事實上,讓同儕「雨露均霑」也是創造職場能見度的一門學問,惠普全球科技總經理蕭國坤,就分享了他三十歲前因為不懂人際關係經營所吃的悶虧。
蕭國坤說,三十歲前曾在某外商企業公司,因為年輕氣盛,加上工作表現績效很好,難免有些完美主義、理直氣壯,容易忽略上司與同事的感受,雖然一度讓公司產品的出貨量「從每月幾千個,跳升至一個月十五萬個,達到一百倍的成長。」一度為他立下戰功,但上司與同事卻不見得喜歡他。

焦訢認為,職場名聲與評價的累積,關鍵往往是 「你幫客戶(老闆)完成了哪些事?」建立自己凡事「超乎預期」的口碑,就能綻放職場鋒芒 。

聰明累積「個人評價」 擁專業更要強化EQ 職場切記好聚好散
就在立下戰功的半年後,在一次部門整併的過程中,沒想到某同事一句「Kai(蕭國坤的英文名字)的功績也沒什麼大不了,但EQ太差」的背後捅刀,瞬間凝聚排擠力量,讓當時帶著戰功的蕭國坤職位不升反降。
這次的職場震撼,讓蕭國坤深刻體會到,在職場展鋒芒,還得練就職場人際關係經營的功力。「人際關係好,事半功倍,人際關係差,事倍功半。」蕭國坤說,戰功彪炳固然可喜,但不要吝於誇獎別人、感謝上司。
而即使離開前東家也要有智慧地獲得前東家的祝福,最好避免「撕破臉」,以免日後成為阻礙職涯發展「意想不到」的阻力。外商獵才顧問PeopleSearch投資團隊主管張又仁提醒,尤其對一些高薪職缺來說,專業能力是基本配備,業界個人評價更有舉足輕重參考意義,比方說個人的道德操守、誠信問題、是否有團隊合作的意識,都是獵才顧問會透過人脈網絡,積極徵信過濾的資訊,正所謂「山水有相逢」,凡事留點餘地,與前東家維繫良好關係,反而在職涯加分。
總之,「職場成就永遠是成果的累積,而不是洋洋灑灑的吹噓」,江緯辰強調,秀出鋒芒的背後,還是得有真材實料的支撐,太過矯情、做作的吹噓,一旦被看破手腳,老闆幻想破滅,小心成為職場眾人撻伐的過街老鼠。

▲點圖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