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56 0050 輝達 00878 00940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我的室友90歲!超混齡共居時代來了!

我的室友90歲!超混齡共居時代來了!
(圖/新北市城鄉發展局提供)

新北三峽老街,某藍染體驗手作坊裡,90歲的豆豆奶奶跟著一群20多歲的年輕人,一會兒低頭綁布、紮染,一會兒彎腰漂洗,3個鐘頭後,門簾完工,老老少少們開心地展示青銀聯手為「新家」妝點的成果。

這是新北市政府在三峽社會住宅試辦的「青銀共居」體驗營。豆豆奶奶是3天試住體驗活動裡最年長的成員,也是笑聲不斷、最爽朗的。自從先生過世後,兩個女兒擔心她,不止一次要求她搬來同住,她卻總是拒絕,「唉呀,我最討厭人家管我,自己一個人多自由,我每天活動很多,游泳、畫畫、唱歌、上教堂、當志工……。」

3年前小女兒擔心年長的她獨居危險,硬是要她搬來同住,「跟她住多麻煩呀,怕我危險,她不讓我煮飯、不能騎車、不能晚歸,女兒管很多,怕她擔心,我跟朋友出去,還得給她寫字條。」

趁著小女兒赴美探望孩子,豆豆奶奶跑來體驗「青銀共居」。3天試住,除了跟室友一起買菜、煮飯、分擔家事外;關起房門,也有自己的獨立空間。為讓青銀同住更融洽,老少室友們甚至還開會討論「同居白皮書」,從互相尊重老少不同生活習慣,討論到彼此互助,比如幫忙拉拉鍊等需求。

打開房門,老少室友們除了分享心事,也一起唱歌、打牌。豆豆奶奶年紀雖然大,反應卻極快,一上牌桌就讓年輕人甘拜下風,「還以為老人家反應較慢,沒想到我們全不是對手。」30出頭的袁小姐說。

豆豆奶奶則爽朗大笑,「跟年輕人在一起,每天都很有活力呀!」

新北市的青銀共居實驗,開啟高齡者與年輕人「混齡生活」的另一扇窗,也改寫多代同堂的定義。其實,有關高齡者居住與就業的「跨代融入」,國外已有很多成功的作法可參考,例如「青銀共居」在日本,就已流行多年。

此外,荷蘭有養老院提供願意陪伴長者的大學生免費入住,奧地利則有青老年混居計畫,英國也有社會企業成立媒合平台,讓中高齡者以提供服務、自營收費的方式建立社交互助圈。

隨國際趨勢走向跨世代共融、互助、共事與共居的新銀齡時代,在台灣,老人的生活面貌也在改變。新北市青銀共居執行單位城鄉局就表示,5成試住者已有入住打算,豆豆奶奶也說:「我有個姊妹,一打開電視就打瞌睡。其實,老人家更應該跟不同世代或年輕人住在一起嘛!」

 

幸齡城市最有感項目 大眾運輸優惠整體滿意度達63%


高齡化浪潮席捲下,跨世代同居、共事、共處已成最新趨勢,為讓長者能享有獨立自主、重新融入社會的生活,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於2007年提出友善高齡城市八大面向與指標,包含住宅、大眾運輸、無障礙與安全的公共空間、社區與健康服務、工作與志願服務、敬老與社會融入、社會參與、通訊與資訊等。

對老年人口已超越幼年人口,明年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的台灣來說,建構一個友善熟齡的幸福社會,更是急迫的任務。

根據《今周刊》與「老人福利推動聯盟」所做的獨家調查中發現,台灣長者對居住城市提供的服務中,以大眾運輸優惠滿意度最高,整體達63.5%。年輕城市,像是老年人口占比僅一成的桃園市與台中市的長者,對政府提供的大眾交通運輸優惠較有感,滿意度分別高達8成9與6成4。

中正大學高齡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魏惠娟表示,高齡友善城市最基本條件,要做到讓長者能自由移動,「只要老人家出不了門,就什麼都做不了。」

根據調查,台灣長者滿意度低的項目,主要是住宅、就業、長照等相關面向。而最不滿的前二項,則是長者住宅規畫、住宅修繕與居家無障礙空間等相關服務與補助,整體滿意度僅3成6。

六都中,又以台北市與台南市的長者,對住宅修繕與無障礙空間相關服務與補助的滿意度最低,僅約17%與13%。進一步探究原因,台北市與台南市的平均屋齡竟高達33年與31年。

 

先進國活越久、做越久 台灣65歲以上勞參率,比日、韓低


整體而言,滿意度低的還有就業機會與環境,僅37.5%,台灣職場對中高齡的確較不友善,但先進國家趨勢是活越久、做越久。根據勞動部統計,相較他國,台灣中高齡勞動參與率明顯偏低,65歲以上僅8%,鄰近的日、韓則有22%與31%。

近年台灣因高齡少子化,勞動人口每年流失近18萬人。台灣麥當勞人資部資深經理陳志豪表示,以往麥當勞員工主力是學生,但近來年輕人越來越難招募,反而中高齡族群穩定性、親和力較高。2016年開始推行「多元人力池」計畫,目前中高齡員工占計時員工比率約2成。

被同事喚作「蓮媽」的大齡打工族張華蓮已經60多歲,在麥當勞擔任接待員,替小小客人辦生日派對。她形容,3年前先生驟逝,生活頓失重心,幸好還有工作與同事,「我一把年紀,也跟他們(同事)去唱KTV、烤肉。」

她從不認為自己老,一次與同齡姊妹聊天,還脫口而出「挖靠」。青銀共事,讓她更了解年輕人,也更懂得如何跟子女相處,「平日各忙各的,假日共聚感情更好,年輕人忙打拚,我們也要懂得安排生活。」蓮媽打算過一陣子去麥當勞之家當志工,幫忙照顧弱勢病童。

迎接超混齡世代的來臨,未來,不管是90歲的室友、80歲的助教、70歲的同學或60歲的同事,他們雖然白髮蒼蒼,卻活力十足,也依然有夢,勇敢逐夢。而地方政府與企業要做的,就是提供一個友善高齡者的環境,讓老人家不只老有所終、老有所養,更能老有所用,活出自我價值。

在校園推動閱讀已20多年的鹿江教育基金會董事張采珍認為,要養成孩子的閱讀素養,得回歸到閱讀最本質的「鐵三角」,「三角形對應到的三個元素,分別是傾聽、思考、表達,要努力的就是從這些元素出發、深化。」

所謂「傾聽」是指,看得懂、聽得到,釐清了字裡行間的想法與概念之後,才能發展、形成觀點;「表達」則首先要有想法或疑問,也要有表達的意願,願意跟別人分享、交流,再進而思索如何遣詞用字、怎麼完整說出觀點。張采珍強調:「傾聽跟表達,都需要有思考,思考可說是最根本的。」

曾志朗指出,要深化這三個基本能力其實並不難,最好的方式就是常常跟孩子共讀、聊書。「從小開始就每天撥時間跟孩子一起讀書,慢慢的,就會養成習慣。而閱讀之後的談話非常重要,要讓孩子願意跟你聊書,有對話、有討論,對話會產生『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孩子可以在表達過程中整理想法。」


國際最新焦點:數位閱讀素養

台灣師範大學教務長、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教授陳昭珍也說,如果只是單向的閱讀文本,可能只是全盤接受或不接受文本中的觀點,透過對話,才能產生不一樣的觀點,有更豐富的想法。

陳昭珍指出,「自己能夠沉浸於閱讀,被吸引住、跟文本對話,然後跟其他人對話。透過對話,補足自己想法中的空洞,產生批判性思考,」她認為,這是閱讀的最佳境界。

數位閱讀素養則是國際上最新關注的焦點。陳昭珍說明,數位閱讀包含了定義問題、蒐集訊息、瀏覽資訊、處理和組織資訊、表達、統整與解決問題等過程。

過往的閱讀,大多是屬於單一文本、線性的、連續性的閱讀,但網路閱讀不同,是連結型、網絡型的,讀者要能夠知道在網頁上或資料庫中,如何做連結,如何找到想要的東西、抓到重點。這裡面包括線性文本跟非線性文本、連續性跟非連續性的型態,是更多元的。

「而要能整合運用多元的文本,有個大前提,就是要有閱讀文本的能力,」柯華葳強調,孩子小時候、最基本的紙本閱讀,還是要留住,最好在5歲之前就培養。父母要翻開書、跟孩子一起唸書,讓孩子慢慢的熟悉文本、文字,「有一段安靜不波動的時間,去學習閱讀。」

曾志朗也說,經典書籍的閱讀是基礎,而網路資訊,則是幫助我們想法活躍、能夠反思,這是相輔相成的,能讓人們的閱讀更豐富、有更多層次。「不要因為新的網路閱讀偏廢了經典,而是從各種方式增加閱讀的能量,畢竟,應付世界變動的唯一力量,就是閱讀。」



教育現場推閱讀,強調興趣的提升

台灣校園推動閱讀,源起於2000年。當時曾志朗上任教育部長沒多久,就端出了全國性的兒童閱讀政策,挹注大量資源到各個教育現場,積極推動閱讀。

「那是台灣第一次有最高的教育行政長官全面推動閱讀,大家真的都動起來了。在這之前,大多是出版社或有熱情的老師在單點推動而已,」台北市國語實小校長林玫伶回憶。

「原本大家推得興致勃勃,結果卻被打臉了,」林玫伶說,2006年PIRLS(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施測、2007年公布結果,台灣孩子的閱讀興趣竟然敬陪末座。「老師沒有規定要閱讀時,孩子就不讀了,孩子在過程中也許享受閱讀、也許覺得閱讀有趣,但心中總認為這是學校規定的活動,並沒有內化成自己想去做的事情。」

這讓大家都很震撼,也讓閱讀推動的方向有了大轉變。第一,要提高孩子的閱讀興趣,培養閱讀習慣。「老師在這過程中,要降低紙筆的作業,例如減少報告量、減少學習單等等,避免讓孩子『反胃』,」林玫伶說。閱讀的類型,也從過往的繪本為主,開始增加小說、傳記、散文等等,文字量大。這是很重大的改變,也是受到PIRLS的影響。

第二個重點,是促進閱讀理解。如今閱讀理解成為顯學,有許多人在推廣,就是源起於此。第三,則是閱讀評量受到重視,但不是傳統考法,而是兼顧不同理解層次。
林玫伶說,現在孩子的閱讀更蓬勃,多數大人都能尊重孩子多元閱讀的興趣,各式出版品愈來愈多,載具也非常多元,這是正向的轉變。


洪蘭與張曼娟的兒時閱讀記憶

「現在的孩子真的很幸福,以前我們小時候,都沒有書可以讀,」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日前在天下文化「閱讀仲夏夜」中分享,自己兒時對文字很渴望,但當時書很少,「現在說出來大家可能很難相信,那時我連報紙上的『警告逃妻』、『學生證遺失作廢』等告示,都會去讀!」

洪蘭一直到進了大學之後,才開始有較多的課外閱讀,「我爸爸建議我,要多看小說才能了解人生百態,他還跟我說,不要以為成績好就是有智慧,知識可以幫助謀生,但人生還是得有智慧。」洪蘭強調,能從課本裡面學的東西是有限的,主要的學習得靠閱讀。

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作家張曼娟也回憶,童年時物質資源頗為匱乏,當時她的伯父家有訂報紙,會專程把副刊蒐集起來,裝訂在一起,每個月寄到張曼娟家。「那時我不認識字,但我記得,母親每次收到報紙時,總很開心,她會很仔細的打開、很認真的讀,有時還會讀給我聽,那是我對閱讀最初的啟蒙,」後來張曼娟的母親也與她共讀唐詩、水滸、三國等等,「如今看來,閱讀是我兒時最溫暖的回憶。」


閱讀三式:螞蟻、蜘蛛、蜜蜂式

這幾年成人新圖書出版量減,幾呈連續性下滑,學齡兒童出版品則增加,幼兒書增加更明顯。

清華大學附設實驗小學的資深教師葉惠貞,引用英國哲學家培根提出的螞蟻式、蜘蛛式、蜜蜂式三種學習類型,來說明不同層次的閱讀能力。
⊙「螞蟻式」的學習類型:閱讀的材料多元,但學習時只會將作者所說的內容照單全收,不假思索的記憶下來,不曾主動的思考、組織與內化,是一種「被動式」的學習。
⊙「蜘蛛式」的學習類型:閱讀時訊息經過系統化網絡的過濾,擷取有用的訊息。
⊙「蜜蜂式」的學習類型:擷取有用訊息後,經過消化吸收,變成有價值的訊息。

葉惠貞說,目前台灣校園內閱讀活動辦得熱熱鬧鬧,但多數仍停留在推廣「螞蟻式」學習的層次,「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很難直接從『螞蟻式』躍升為『蜜蜂式』,老師的責任就在於為孩子搭建過渡鷹架,也就是『蜘蛛式』的學習觸發。」她強調,透過系統化的閱讀學習,能幫助孩子進行有價值的閱讀,慢慢的,孩子就能釀出蜂蜜,提出創造性的個人見解或觸發。
延伸閱讀
腳踏實地在大公司往上爬「不會變有錢」!經濟評論家父親癌末忠告:「上一輩的工作觀」別照做,划不來
腳踏實地在大公司往上爬「不會變有錢」!經濟評論家父親癌末忠告:「上一輩的工作觀」別照做,划不來

2025-02-27

有1.65億就能當美國公民!商人總統川普開賣「金卡簽證」享綠卡權利:有錢人買它直接來我們國家
有1.65億就能當美國公民!商人總統川普開賣「金卡簽證」享綠卡權利:有錢人買它直接來我們國家

2025-02-26

怎樣成為有錢人?22年投資分析師揭露富豪們的日常習慣!比爾蓋茲、貝佐斯愛洗碗,賈伯斯只穿黑毛衣的秘密
怎樣成為有錢人?22年投資分析師揭露富豪們的日常習慣!比爾蓋茲、貝佐斯愛洗碗,賈伯斯只穿黑毛衣的秘密

2025-02-25

9成有錢人不會炫富!暴發戶才會開跑車、戴金錶...低調有錢人3大特徵:看「手錶、皮鞋、腰帶」就知道
9成有錢人不會炫富!暴發戶才會開跑車、戴金錶...低調有錢人3大特徵:看「手錶、皮鞋、腰帶」就知道

2025-03-05

有錢人的房間長怎樣?不是看格局,是這關鍵細節!搭計程車、吃外食...富人絕不做的7個燒錢壞習慣
有錢人的房間長怎樣?不是看格局,是這關鍵細節!搭計程車、吃外食...富人絕不做的7個燒錢壞習慣

2025-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