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打蚊運動下,表面上看似全台已出現遍地活化榮景,實則是衍生出另一套主管單位「衝KPI、避列管」的假活化策略。
近年,台灣掀起一波蚊子館活化潮,幾乎每個月都有閒置空間剪綵重新開幕,似是榮景處處,遍地開花,但仔細逐一盤點,在風光重生的背後,其實隱藏著許多「假活化」的案例。
在輿論與監管單位壓力之下,各縣市政府為了規避審計部糾正、遭行政院扣統籌分配款,衍生出一套衝高活化KPI(關鍵績效指標)的對策,令多數空間陷入「閒置|活化|再閒置」輪迴。
本刊與學者姚瑞中合作,踏查全台眾多閒置空間,以大資料庫方式,歸納出三種假活化類型,解開各種急就章與方便門的荒謬手段,戳破活化潮假面。
塵埃滿布的屏東縣車城鄉海口港遊客中心,是由「海口港候船室」改掛招牌假活化,開幕未久又閒置。(攝影/張舒晴)
手法一〉表面工夫 改招牌再推出,一開幕就閒置
屏東縣車城鄉海口港遊客中心興建於二○○○年,○二年在前縣長蘇嘉全任內以「海口港候船室」名稱隆重啟用,一年後就長期閒置,遭到審計部關切。一○年,屏東縣政府直接更名為「海口港遊客中心」再推出,倉卒之間,只印製一些旅遊簡介擺在現場,並配置一位解說員,連當地民眾都不知道。
如今,這棟外觀亮麗的建築大門緊閉,從側門入內探看,一樓大廳空蕩無物,地板灰塵遍布,昔日牆上觀光海報已掉落地面。二樓辦公室連門把都已鏽蝕,天花板剝落,廢棄的救生圈、籐椅等雜物胡亂堆積。更危險的是,有一個瓦斯桶就擺放在旁邊,形成無人聞問的公安死角。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改名稱、換招牌、轉換用途名目,完全沒做好人潮評估和營運規畫,表面上是委外經營或嶄新推出,實則還是缺乏管理的蚊子館。
這類案例處處可見,基隆和平島公園遊客服務中心、新竹縣橫山民俗文物館等,都用過這個路數,換過好幾次招牌,卻不釋出給民間團體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