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寧緩和醫療」的精神是不加速、也不延後末期病人的病程,危急時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協助病人自然、有尊嚴地抵達人生的終點。
「善終,才是最好的道別」「安寧,是做到生死兩相安」。或許這麼說,練習打破框架、對生命沒有標準答案,也是我們在慢慢變老的路上要學習的一門課。
雖然安寧緩和醫療在國內已發展多年,不過,一般人對於安寧療護仍有一些迷思和誤解,透過此篇帶大家正確認識,面對未來必經的「人生大事」也不再害怕。
迷思 1 安寧緩和醫療就等於安樂死?
錯!真相是,安樂死是以特定方式刻意結束病患生命的行為或措施,讓病人提前死亡;而安寧緩和醫療則不加速死亡、也不延緩死亡,而是透過團隊,以專業協助緩解末期的各種不適症狀,讓病人無痛、舒適、尊嚴,直到生命自然結束的那一天,在過程中盡可能地維持病人和家屬的生活品質。
對許多民眾而言,兩者看起來都是不追求生命的長度,甚至將安寧療護視為「消極安樂死」。然而,安寧療護追求的是為人解決痛苦,而安樂死則是因為痛苦而解決人,本質完全不同。安樂死(或醫助自殺)在醫界仍存在不少爭議性。
當然,有很多倡議安樂死者,是因對安寧療護不夠了解,這也是安寧療護要更努力宣導及教育,讓民眾的關注與認知更深入。
迷思 2 如病人已插管且收治在加護病房,還可選擇安寧療護?
是的,一旦病人狀況已落入末期,即便是在加護病房,仍可在醫師評估後撤除管路,並提供安寧療護協助善終。
但也不可否認,對家屬而言,決定撤除病人目前正在接受的侵入性醫療,比起早先決定是否要給予這些醫療措施來得困難得多、也更加的不捨。這時,家人之間平常是否曾討論過死亡或末期醫療相關議題,就顯得關鍵。
在這個階段,若是不曾了解病人的意願,家屬往往只能依照自己的想法來做決定,就容易有意見不合或衝突產生,此時安寧團隊會召開家庭會議,在會議中說明病程的走向及接續可能面臨的醫療、照護問題,並凝聚家屬共識。
除此之外,近年在台灣有多家醫院開始重視及發展急重症安寧醫療,在快狠準的急重症場域中提供更柔軟也更符合病人期待的退場機制,主要的方式就是在加護病房或急診,提供適時且足夠的安寧緩和醫療資訊,以及限時嘗試治療的醫療選項。
同時強化醫療團隊及早發現病人的安寧需求的能力,有些醫院甚至會在其中規畫出安靜獨立的空間,讓家屬有機會道愛道別,一旦病人不幸進入生命末期時,有機會在積極搶救之外增添安寧善終的選擇。
迷思 3 簽署安寧意願書後,再也不會被醫師救治?
這是很多人都有的疑慮。在這裡必須先說明,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珍貴的,因此無論是否簽署安寧意願書,意外發生的黃金搶救時間,醫療團隊一定會盡力救治,不會輕言放棄。
然而,一旦搶救效果不佳,病人進入「近期內死亡不可避免」的末期時,先前所註記的醫療意願才會生效。
而同時,醫療團隊也會在這段期間查核病人健保卡上的註記,或是透過家屬了解病人對於末期醫療的意願,做出符合病人生命價值觀的醫療處置;若無親屬者,安寧團隊可依病人最大利益的考量出具醫囑,協助善終。
同理,民眾也不必擔心簽署安寧意願書後,就會被醫療團隊放棄喔!
本文選自今周特刊《留下愛,好好說再見》
購書去》
7-11、全家、萊爾富、OK、書店通路販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