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美股 行事曆 年金 00891 房地產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越逃避,越靠近!別再和家人避談生死,專家教你這樣開始

越逃避,越靠近!別再和家人避談生死,專家教你這樣開始

2018-06-08 15:19

不堪胰臟癌病痛的前主播傅達仁,於台灣時間7日在瑞士以「協助自殺」的方式安詳辭世。他生前提倡安樂死合法化,希望深受疾病折磨的國人也有善終的另外一種選擇。傅達仁走了,忌諱談論死亡的台灣社會,似乎也開始有些不一樣。

說到生死,年輕人可能沒有太深刻的體悟,但對不少五、六十歲的族群來說,都曾有探視癌末親友,甚至參加同齡朋友告別式的經驗;死亡的威脅和恐懼就這樣活生生攤在眼前,再也不是電視或網路上放送的一條新聞而已。

 

此時,有些人開始積極養生,就怕哪一天自己也病倒,但也有人選擇「不聽、不看、不知道」,以免徒增焦慮。只是,這樣真的比較好嗎?

 

不願意正視死亡

心理壓力反更大

 

事實上,在「生老病死」這一連串的生命歷程中,每一次的改變都會帶來壓力,有人因此成長,有人因此退化。以面對死亡來說,如果學會把握當下、追求健康,屬於正向的因應方式。

 

如果避而不談,心中的恐懼不但不會減少,反而更加如影隨形。「越想逃,就越靠近!」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諮商心理師古蕙瑄一語道破民眾心中的矛盾。

 

這就如同越是討厭下雨天,天公越是不作美;越不想遇到某個討厭鬼,就越容易與他狹路相逢。不肯正視死亡,反而變得更敏感,「最近這種新聞怎麼那麼多!」「那個某某人怎麼也生病了!」心理壓力不減反增。

 

父母態度是關鍵

影響子女別輕忽

 

古蕙瑄也提醒,無論父母年紀多大,對子女都有一定的教育影響力,因此父母的態度也會影響孩子對死亡的印象與認知。更重要的是,預習死亡也是適應老年的一個過程。

 

另外,假如長輩不願意及早與家人討論臨終事宜,未來若發生意外,決定急救與否的煎熬將落在子女身上,無疑是家族的沉重負擔。生命的最後一哩路是否圓滿無憾,每個人都有機會自己決定!

 

討論死亡難啟齒

用ACP開啟話題

 

古蕙瑄指出,民眾必須理解死亡是「一定會發生」的事情,而且死亡的時間和方式通常「不可控制」,承認我們對死亡是無能為力的。然而,這不是對生命的消極宣判,而是促使人們思考活著的時候該怎麼做。

 

知道談論死亡是好的,但對至親家人卻難以啟齒,怎麼辦?善用「預立醫療自主計畫」(Advance Care Planning,簡稱ACP)就是一個好方法!

 

預立醫療自主計畫包含:臨終要不要急救、疾病末期要不要使用維生醫療、病重無法表達意願時的「發言」代理人是誰等等。

 

由於簽署預立醫療自主計畫時,必須有兩名見證人簽字,這就是與子女、家人討論自己對臨終想法的契機。預立醫療自主計畫不只是簽名而已,更是思考生命意義、人生價值觀的過程。

 

請專業人員協助

勇敢面對老病死

 

刻板印象中,老年人特別忌諱談論死亡,但古蕙瑄從臨床經驗發現,許多70歲以上的長輩其實很希望有人與他們討論這類話題,甚至有高達80%的老人家知道有預立醫療自主計畫之後,主動向她索取文件。

 

假如家人關係緊張,擔心提及相關話題會引起衝突,古蕙瑄建議可以透過諮商心理師等專業人員說明。事實上,索取預立醫療自主計畫後不一定要馬上做決定,簽署之後未來也能隨時修改。面對死亡,沒有想像中那麼可怕!

 

悲痛反應逾數月

找專業人士協助

 

不過,未來某天真正面臨親友過世時,不捨、悲傷肯定還是必經過程。

 

國泰醫院精神科主任級醫師葉宇記表示,這些哀痛表現都是正常的,但若負面情緒、注意力不集中、作息混亂的時間超過三至六個月,整天躺在床上提不起勁,甚至出現幻覺、自殺念頭,或是反而一副毫不在乎的樣子,就不屬於正常的悲痛反應,應尋求專業人士協助。

 

葉宇記醫師指出,其實多數人都可以平順度過親友往生的事件,建議民眾首先必須認知「他真的走了」的事實,經過一段時間的情緒沉澱,重新安排生活、增加新的社交活動,就能盡快走出陰霾。

 

當事人悲傷時,旁人與其一味安慰,不如多多傾聽、陪伴,幫助會更大!

 

到了現任市長柯文哲任內,洪致文不顧當時台灣興起「白色力量」,毫無避諱地批柯市府的西區門戶計畫是「設計師的浪漫」與「偽文青的想像」,使洪與其他文史團體遭柯文哲戲謔為「文化恐怖份子」。

 

洪致文近年所發動的最強大「恐怖攻擊」,是針對亦敵亦友的台鐵局。他在著作《像我們這樣的文化恐怖份子》中感嘆:「這一役非常辛苦,是鐵道文化資產保存上最艱辛的一次。」他口中的戰役,就是他爭取後留下的這片土地:「台北機廠(北廠)」。

 

爭取台北機廠「存活」  炮轟政府「賣祖產補虧損」

 

一九三五年啟用、占地近十七公頃的台北機廠,位於松山文創園區與京華城之間的精華地段,是台灣規模最完整的鐵路車輛修理工廠,見證台灣鐵道發展史,但台鐵二○一二年將維修廠遷至桃園楊梅富岡基地後,北廠這塊「金雞母」,被台北市政府與台鐵局規畫開發為商辦、住宅。

 

眼看北廠即將被政府「瓜分」,著有逾二十本鐵道研究書籍的洪致文,自然難以接受,靠著長期研究的知識,不斷奔走於文資、都審等會議中;他甚至還曾炮轟,政府賣文化資產補貼台鐵虧損的政策是「賣祖產的不肖子孫行為」,字字句句都毫不留情。洪致文的「恐怖行徑」引起公民團體關注,再加上管碧玲與時任立委的文化部長鄭麗君大力聲援,逼得文化部在一五年三月十五日召開國定古蹟審查,十四名審議委員一致同意,將北廠全區列為國定古蹟保留。

 

一路走來,身處體制外的「師範大學地理系洪教授」一向炮火猛烈,被官方視為頭痛人物。但也因為他長期對文資的堅持與執著,一七年文化部進駐台北機廠時,立刻找上洪致文討論,如何運用這項文化資產,並達成設立鐵道博物館的共識;今年八月十三日,行政院核定設立鐵道博物館籌備處時,洪致文理所當然成為鄭麗君第一個想到的主任人選。

 

接獲徵詢當下,洪致文不禁自問:「我向來在民間發聲,進入籌備處得管理這麼大的計畫,做得來嗎?」但這個問題沒有困擾他太久,他認為,自己長期參與北廠保存、研究,了解博物館未來發展方向,應不會慌了手腳,因此九月十七日在臉書上宣布,他將「承擔這個許許多多人曾經努力與倡議數十年,建構台灣鐵道博物館的重任。」

 

雖然洪致文接掌的是數十年來全心投入的領域,但從體制外的「恐怖份子」轉進體制內,甚至還得和自己過去撰文痛批的政府官員攜手合作,執行保存車輛、規畫鐵道展覽等業務,角色如何轉換調適,成了他不得不面對的課題。與洪致文「交手」超過二十載的台鐵機務處處長宋鴻康就認為,洪致文忽然從「在野黨」變成「執政黨」,未來勢必會比較辛苦。

 

「我好像不是體制內,也非體制外的人,我現在進行的任務,就是這幾十年來做的事啊!」布達儀式隔日,洪致文在同一地點接受《今周刊》專訪,脫掉西裝、身著工作服的他,完全擺脫了前一天的緊張尷尬,對於身分轉換,顯得老神在在。

 

但笑望碩大廠區的洪致文,回憶過去幾年的衝撞,從起初不知能否救回這座古蹟,到能在二○二六年將北廠轉型成為國家鐵道博物館,仍覺得一切有些不真實:「我從沒想過有這天,我們以為有個地方擺放火車一、二十年就不錯了,怎麼敢想到有機會成立鐵道博物館。」

 

但回到現實,洪致文聊起如何打造他理想中的「活的博物館」時,幾乎不需要草稿,畢竟這些想法,早已深深埋藏在他腦海中數十年。

 

記者安排他在組立工廠拍照時,日本的臥鋪列車車廂、被稱為「藍寶寶」的柴油客車,靜靜地坐落於廠中,廠內的油漬、器具依舊,彷彿時空凍結,不少人希望就此保留原貌,他搖搖頭地說:「這不是我想要的氛圍,我希望它們不是標本。」

 

打造「活的博物館」  「被觀看者」也是「目視者」

 

洪致文環視廠房解釋,火車不僅是「被觀看者」,也是連結線型空間的「目視者」,既是活歷史,就需動態展示、會說故事。「你看這幾台藍寶寶,流線型外觀可展現三○年代的設計思潮,二戰後又被配合克難運動變成『克難號』;一九五六年後又轉型為『飛快車』,車上的『飛快車小姐』成為女性在鐵道職場的代表。」

 

  • 克難運動:1950年,台灣面臨風雨飄搖,政府發起「克難運動」,讓社會充滿克難、簡樸風氣,一切從簡、度過難關。

 

洪致文比手畫腳,強調一輛車可講設計、歷史、女性勞動史,展區只需每幾個月更換主題,就可說不同的故事、吸引民眾、穩定收入。「這是台北機廠誘人之處,不像國外只是擺一堆火車的常設展,不是『木乃伊火車』。」他閃爍著期待的眼神,此刻的他不是「籌備處主任」,反像是純粹熱愛鐵道、到處追火車的男孩。

 

儘管擁有豐富的鐵道知識與滿腔理想,但一起推動鐵道古蹟保存的文化部主任祕書陳登欽,談到「執著」的洪致文,嚴肅地說,洪致文如何在博物館內把歷史講得有趣,讓一般民眾接受是項大挑戰,「他需把高度知識落到凡間。」

 

但○二年就認識洪致文、現為《鐵道情報》總編輯的打狗鐵道故事館館長古庭維認為,洪致文了解全台的文化資產,也長期與台鐵合作,即使籌設博物館得和各方人士打交道,還需緊盯計畫進度,「但他長期嚴謹考據鐵道文史,加上抗壓性高,即使挑戰很大,也能沉穩面對。」

 

就像他在布達儀式宣示:「我相信,只要我們走在正確的軌道上,國家鐵道博物館這班列車的汽笛,一定很快會響起。」早在這條路線上從未離開的洪致文,才正帶領籌備處「空窿、空窿」地駛進名為「國家鐵道博物館」的那一站。

 

鐵道文化籌備局

▲鐵道博物館籌備處主任洪致文(中)做出鐵道人員「指差確認」手勢,宣告籌備處正式啟動。

延伸閱讀
安樂死呼聲漸高、爭議難解!有哪些國家安樂死合法化?
安樂死呼聲漸高、爭議難解!有哪些國家安樂死合法化?

2018-06-08

「他已離開這個世界」妻證實傅達仁已安樂死
「他已離開這個世界」妻證實傅達仁已安樂死

2018-06-07

傅達仁提倡「安樂死合法化」,台灣社會真的準備好了嗎?
傅達仁提倡「安樂死合法化」,台灣社會真的準備好了嗎?

2018-06-06

別再避談生死!早一點自己想清楚,不要一生睿智卻死得糊塗
別再避談生死!早一點自己想清楚,不要一生睿智卻死得糊塗

2018-05-14

「父親的死教會我的事」看遍生死…安寧醫師的深情告白
「父親的死教會我的事」看遍生死…安寧醫師的深情告白

2018-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