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當時國內還沒有太多人聽過ESG,《今周刊》大膽以此為題,用封面故事規格把這個重要趨勢介紹給讀者;報導中,我們得從3個字母各自代表的意義(環境、社會、公司治理)開始談起……。
去年10月,本刊再度推出ESG的封面故事報導,重點放在「華爾街與ESG接軌」,一套由華爾街大咖制定的SASB會計揭露準則,即將成為ESG各項風險的量化標準。
至於本期封面故事,某種程度,有點像是過去2年本刊在ESG議題的追蹤報導;或者該說,因為有了前2年的基礎,我們才能深刻挖掘正在台灣發生的故事,更加感受ESG對台灣的影響。
2年前,我們報導挪威主權基金將長榮海運列入投資黑名單,此後記者持續追蹤雙方互動;今年,挪威方面終於對長榮有了肯定,記者也決定把這段過程完整呈現。從中,可以看見國內企業對ESG的認知改變。
2年前,我們報導鴻海股東會上,來自英國的股東針對永續議題犀利提問;今年,鴻海不但在股東會主動談永續,也向本刊分享許多ESG的「超前部署」。從中,透露了國內企業的態度轉變。
2年前,我們報導ESG存在資訊不透明的障礙;今年,集保排除萬難建立ESG平台,極具外資影響力的研究機構ISS,也透過本刊首度分享其對台灣企業的評分排名。這些,是資訊層面的環境改善。
1年前,我們報導SASB;今年,玉山金控推出第一本依循SASB架構的報告書,也因此衍生了放款評估的新標準。這意味著ESG已經不只是企業使命,更是營運準則。
2年前,我們形容ESG是場由聯合國揭竿起義的革命;走到今年,這場「關於共好的革命」,在台灣已經風起雲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