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深諳經營之道的前輩曾經對我說,餐廳剛開張,千萬別急著廣發宣傳,最好先是低調試營一陣子,確認菜色到位、衛生無虞,才是高調迎門的時候;「如果還沒準備周全就急著招來了一堆客人,結果反而導致惡評傳千里,再要逆轉,難上加難啊!」
疫情在台灣愈來愈淡,6月7日鬆綁防疫管制,接著7月1日安心旅遊國旅補助方案上路,正好各國大門仍封閉,出境旅客轉遊台灣的全新需求,看來是擋不住了。那麼,國旅準備好了嗎?
本期封面故事,我們報導台灣觀光業的未來。商機明確下,短期內國旅爆發應是肯定的,只是,天時地利所引燃的國旅派對,能不能延續為長時間的國旅盛世,乃至於改造台灣居於劣勢的國際觀光競爭力?這條路,顯然需要更多的準備與努力。
隨著商機浮現,重量級業者開始關注國旅了。以往把重點放在出境旅遊的龍頭業者雄獅,把國旅事業的人力從200多人猛增到1500人。政府也動起來,交通部規畫好數條深度旅遊路線,希望帶頭打破傳統模板行程。產官聯手,設法讓國旅朝價值提升的目標轉型。
但除了這些動態的努力,題目製作過程中,我們也看到許多一時難解的長期病灶。在墾丁,沙灘上業者隨意堆置的生財器具、珊瑚礁岩上的違建餐廳、大街上恣意排放的汙水,這些讓美麗景點蒙塵的根源,是素養問題,也是管理與制度的問題。
接受我們採訪時,交通部長林佳龍精準點出了目前政策的3個不足。針對不足的新政策已經擬妥,這場國旅爆發能不能連鎖反應為台灣觀光的向上拐點?接下來,讀者們可以邊玩、邊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