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台灣的資本市場很有戲。老牌機電廠東元、網通品牌廠友訊,乃至於營建業的華建、輪胎廠泰豐,再到這些年來經營權之爭從未落幕的大同,一樁接著一樁,公司派面對市場派挑戰的狼煙四起,且各個戰場皆有張力十足的攻守情節,戲碼確實熱鬧。
台股本益比長期偏低,對於有意伺機奪取經營權的市場大鱷們來說,本來就是一片沃土;今年尤有疫情黑天鵝殺入,各方的獵捕行動自是更難按捺。雖有重重殺機,但若以台股市場的整體格局而言,這也可能帶來另外一種生機。
本期封面故事,我們報導近期在股票市場掀起波瀾的市場派大鱷。大鱷一詞,不過只是基於刻板印象的一個統稱,事實上,每個市場派陣營的主事者各有不同的思惟、謀略與手法,我們透過深度採訪,為讀者一一拆解各方攻擊發動者的性格與思考。
揭開面紗,他們的團隊、想法、實力、策略,你必須開始認識。一方面,這些勢力可能逐漸介入愈來愈多的上市櫃公司經營;又或者,小股東未來會愈加頻繁地必須在他們與公司派之間做出選邊。
再把格局拉高一些,回到前面所提到的,這群大鱷們的狙擊或甩尾,或許也將為台股市場帶來新的生機。公司治理專家葉銀華教授就評論,這些對上市櫃公司經營權虎視眈眈的資金,就像資本市場出現了另外一股監督力量,對公司管理有其正面意義。當然他也提醒,這股力量仍應受到法令規範。
「過去公司與股東之間的『和諧時代』過去了。」一位受訪者如此形容當前資本市場。叢林不再和諧,適者生存的遊戲開始;但,適者生存不也是「進化論」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