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該來卻未來的需求,是延後了,還是消失了?」疫情持續蔓延下,除了病毒傳播感染的訊息外,這個「經濟面」的問題,是另外一個眾人關切的大哉問了。
本期封面故事,我們把目光聚焦台灣經濟。武漢肺炎疫情在台灣,至今尚未失控擴散,但經濟衝擊總是已經開始浮現了;其中,許多內需產業及觀光業等,就被認為是那種「需求消失」的風暴核心重災區。
如同防疫戰,搶救經濟,仍然是一場試煉的總和。政府的情勢掌握、決策速度、目標手筆,都必須精準到位;企業的應變能力、策略執行、體質結構,也要有全面備戰的態度與思考。
在報導中,我們採訪了多位政府核心官員,看見其如臨大敵的應戰態度。當外界仍以2003年SARS經驗為基礎,分析當前疫情的經濟衝擊,負責彙整經濟部主管產業狀況的政務委員龔明鑫已經明白,台灣的國際觀光客人數今遠勝昔,此番衝擊必然更猛。這凸顯了政府是有「禦敵從嚴」的謹慎心態。
在企業端,記者傳回的採訪內容自然少不了各種災情,但從經營者或主管口中,我們卻也感受到靈活思考與正面能量。例如晶華酒店的攻守兼備,一方面列出200條防疫檢查項目每天查核,另一方面,也趁此機會提前進行硬體整修與員工教育訓練,把疫情衝擊當作難得的調整體質良機,為未來做足準備。
一位受訪者說得好:「冬天從這裡奪去的,春天總會還回來。」該來卻沒來的一季需求,無論是否只是遲到數月,但只要備妥一張更廣、更嚴實的網,總能抓到下一個春天捎來的商機。
台灣人的拚搏力道,其實正在疫情中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