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台灣至今防線穩守,雖然還不到鬆懈慶功的時候,但截至目前為止的官民努力,已可給予相當肯定。
然而,我們面對的畢竟是一場尚無解方、持續蔓延的風暴,民眾終究仍有擔憂。本期封面故事,我們兵分兩路,對這場疫情引發的兩大關注焦點提出解答,一是中國「被暫停」之後造成的產業斷鏈危機;更重要的,是探究能夠對抗這隻冠狀病毒的醫學曙光。
看產業斷鏈,鴻海的狀況當然是重中之重。記者深度挖掘這個全球電子製造巨頭的全方位復工備戰工程,軍事化規格的人員管理、虛實並進的防疫追蹤,外加自建產能做口罩,即便如此,鴻海深圳廠區仍未能在第一時間取得復工許可,由此足見復工之難。
但對比於大廠,中小型零組件供應商的處境更是難上加難。一位台商坦言,即使拿到了復工許可,仍然不敢真正開工,「因為現在根本搶不到防疫物資。」上游零組件廠的困境,讓下游組裝大廠即使已能復工,卻仍存在迫切、嚴峻的缺料危機。
看醫學曙光,目前已有十種藥物同步進入臨床試驗,其中最讓醫藥界期待、也可能最快有結果的,是美商吉立亞藥廠的瑞德西韋注射液。我們從美國資料發現,這款藥物原來已在二月六日啟動臨床試驗,依照時程,四月二十七日應能解盲。
台灣醫界也沒閒著,從中研院到國衛院、榮總、交大等單位,三組團隊已在第一時間啟動,著手研發疫苗、藥物或檢驗試劑等;其中,國衛院並宣布要在兩個月內讓疫苗進入毒理實驗階段,與國際相比,跑在領先群。
疫情仍晦暗,挑戰仍艱鉅,但,曙光似也隱隱浮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