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終」的終和「終點」的終,寫法一樣,意思卻截然不同。老有所終的「終」,不是結束,而是一個地方:一個安養晚年的地方。
「長照二.○」政策推出快要三年,量能衝高、使用服務的人數也日益增加,然而在政策高歌猛進的同時,我們還是有必要回首看看,台灣是否真已是個老有所終之地?「長照二.○」在衝出數量、灌注資源之後,這片沃土上,又能長出什麼?
我們找到了台中市前副市長林依瑩,她自市府離職後,直接走往第一線,從居服員幹起。
有段故事沒寫入文。林依瑩剛當居服員時,有次去幫個案洗澡;老人家生了疥瘡,林依瑩回家後手臂奇癢,護理師告訴她,疥蟲傳染力高,恐怕是「中招」了。林依瑩當時正要帶孩子回老家過年,診所這時間沒開,只好買了幾罐「硫磺精」,這是用來治療貓狗皮膚病的偏方。老家沒浴缸,她自己去弄了一個,扛回家放滿水加硫磺精,把三個孩子塞進裡頭「治病」。
萬幸,林依瑩染的疥病是場虛驚,不過「居家服務」就是這麼回事,它是份工作,也是份承擔。制定政策者、承辦長照業務單位的主事者們,或許必須看著數字,從大處著眼供給資源,但在長照前線,很多故事是活生生的。數據背後,許多長輩生活上的難題也仍繼續。
專家說,政策開展至今,長照市場已經進入「混亂期」,正待透過市場機制精鍊出「質」。本期,我們挖掘許多善用政策資源,卻又賦加精緻思考的長照創新模式,希望透過這些案例,觸發更多想像,讓「質」的精鍊縮短學習曲線,讓政策的光熱,早一步用更爽朗姿態的照進暗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