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看本頁左上角,是的,《今周刊》剛滿二十三歲了。
二十三年前,我們從關注投資理財與政商生態的雛形出發;隨著能量積累,報導面向逐漸多元,今天的《今周刊》仍然留心財經世界,但也有更多的在地情懷與國際視野……。當年的「投資理財」刊物,這兩年,連續獲得了金鼎獎「最佳財經時事雜誌」。
二十三年前,我們誕生在一個相對渾沌的台灣社會裡。一九九六年,總統首次直選,台股氣勢不俗;但在另一方面,台海危機未歇,劉邦友、彭婉如等重大治安事件發生。這是社會能量解放伴隨躁動不安情緒的一年。
一本雜誌的生日,本是社內事,但編輯團隊總也不免開始思索,如果此刻才是創刊日,以《今周刊》的目前定位,我們該如何精準回應台灣社會的當下所需?
假消息充斥的撕裂效應、世代對立、不同價值觀之間的零容忍,外加中美霸權戰之下的兩極選擇題……,二○一九年末的台灣,仍然流竄著一股躁動。我們需要一次凝聚。
本期封面故事,我們以「光榮台灣」為題,挖掘這塊土地的正能量故事。這些故事你過去或許約略聽聞,但不曾深度理解,也就無法體會這些源於台灣養分所延展的能量,原來已經對世界做出了你所不知道的正面貢獻。無論是推進全球電動車產業的最強黑手、在AI領域催化機器學習的關鍵軟體、在地表七百公里外的「太空最準溫度計」,原來,都是咱台灣的原生。
每個故事,都值得被你大聲告訴全世界,值得讓你為台灣驕傲。而那份為土地驕傲所衍生的認同感與凝聚力,正是台灣面對未來挑戰的必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