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門生意要能被稱為「產業化」,大致要符合四件事。
首先,是基於市場經濟應運而生,也就是有足夠且穩定的市場需求做支撐;其次是參與者已經達到一定的規模;第三是與資金有密切關係,由此也衍生出第四要素,參與者以「營利」為目的。
前面兩項,說明這會是一門可長可久、百花齊放的生意,影響力綿長而廣泛。後面兩項的意義,簡單地說,就是參與者會把「將本求利」當作至上信條、首要美德。
「假新聞」不是新話題,但在這次我們與《報導者》合作的封面故事中,你會驚覺,假新聞儼然已是一門新產業了。隨著記者專訪假新聞大本營北馬其頓的網軍教頭、直擊印尼選舉過程中的網軍惡鬥,受訪者一字一句的描述,其實精準貼近著教科書上的產業化四要素。
市場需求有多強?那位名片上印著「不小心讓川普當選美國總統」的網軍教頭說,美國總統大選後,他的生意已經擴及四大洲、九國度。論規模,早在二○一六年,小城裡的「從業人數」至少千人,在一七年的印尼省長選舉,各陣營網軍基地更是「以棟計算」。
至於「將本求利」,受訪青年說:「製造假新聞四年賺千萬」的案例大有人在,網軍教練則是毫不在意地表示:「壞名聲也是名聲,是好事。」只要有助生意,暫拋道德觀。印尼政府的一位特聘專家,為「假新聞產業化」做出了絕對的肯定:「社群網站上面的對話,與其說是『人民的聲音』,不如說是『產業的聲音』⋯⋯。」
接下來呢?假新聞的影響力自此變得綿長而廣泛,無關道德的惡意言論有了永續發展的養分。民主,如臨大敵;台灣,更該備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