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選舉,台灣社會總是熱鬧中帶著紛擾。
選民高張的情緒,往往在投票日當天衝上頂峰;但激情過後,又有多少人願意回頭冷靜思考,每場選舉除了證明台灣的民主價值外,還能為這個國家留下些什麼?
許多人都還記得,民進黨與蔡英文上台時受到的高度民意期待;但執政不過兩年半,民進黨政府卻遭受同一群人毫不留情地教訓。
選民投票意向在短期間劇烈轉變,代表政府一定做錯了一些事。因此,《今周刊》記者群細心爬梳過去這段時間發生的事件與議題,試圖發掘問題的全貌,解釋民意為何轉向。這麼做的理由只有一個:希望未來無論哪一個政黨執政,類似的情況都不要輕易發生。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這樣的:在「九合一大選」開票的十一月二十四日傍晚五點起,根據Google搜尋趨勢,「移民」這個關鍵字的搜尋熱度顯著上升;到了選舉結果大致底定的二十五日凌晨,搜尋熱度達到一百;也就是,成為台灣網友搜尋熱度最高的關鍵字。
解釋可以有很多。一說,是國民黨狂勝的態勢,讓許多人擔心台灣未來;一說,是台北市長柯文哲一路陷入苦戰,引發廣大年輕柯粉的高度憂慮;另有一說,每逢選舉,無論誰贏誰輸,另方支持者總是免不了一陣悲觀。
如果這個現象不是巧合,如果「移民」搜尋熱度真與選舉結果有關,那麼,無論上述三個答案何者為真,都反映了人民對於政黨的不信任,以及對於台灣政治超脫藍綠的期待。
而標示為「非典型國民黨」的韓國瑜,能用「不談藍綠、只拚經濟」的訴求颳起旋風,即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