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央行的改變愈來愈明顯了。十月二十六日,台大經濟系舉辦「貨幣政策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曾任央行副總裁的主持人許嘉棟開場就說:「各位有印象的話,二○一一年,我們也辦過一場類似的研討會⋯⋯。」七年前的那場會議,許嘉棟痛批央行壓低匯率補貼出口,隨後遭央行以「毫無事實根據」的澄清稿內容回擊。
自此,學者對央行幾無公開、具名的嚴詞評論。直到今年,央行「改朝換代」,這一回,不只許嘉棟站在台上,多位重量級學者終於也能暢談貨幣政策問題,而央行副總裁嚴宗大,更在現場誠懇回應。
再早一些,九月,央行理事陳旭昇針對一份央行報告撰文抨擊,他的〈草包族經濟學〉一文,從標題到內容盡皆麻辣,而央行總裁楊金龍的回應也很謙卑:「不同意見很正常,他是我們理事,我們要請益。」
政策需要討論、真理愈辯愈明;眼前的台灣,的確到了貨幣政策需要調整路線的時候了。
第三季,台灣出口金額創下歷史新高,但這一季我們靠出口真正賺到的貿易順差,卻較去年同期重摔了三七%,是過去三十四個季度以來最難堪的一跤。這個沒被外界看見的數字,呼應了央行今年陸續發布的兩份報告;報告中,央行提醒台灣經濟過度仰賴國外需求,必須開始重視「內需」經濟。
經濟路線的調整,必須要有貨幣政策的配合。過去,台灣長期以「阻升不阻貶」的匯率政策刺激出口,相對地,也壓抑了內需活力。現在,從央行加重語氣提醒產業調整,到央行本身決策態度初見轉變,一場結構轉型或許正在發生。這場轉型,遲了許久,但方向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