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經常以封面規格報導台灣各個亮眼產業,但相較以往,這一回我們鎖定的航太產業,有些不同。
首先,產業裡的上市櫃掛牌公司相對不多,這次恐怕沒能給讀者太多投資明牌。其次,有別於台灣某些隱形冠軍產業具有「影響全球」等級的關鍵地位,台灣航太產業目前僅占全球產值○.五%。
那麼,為何必須關注這個產業?
當然,台灣航太產業的成績的確值得被看見,根據產業龍頭漢翔工業董事長廖榮鑫的說法,全世界九成飛機都有台灣製造的零件。此外,波音、空巴等飛機製造大廠,奇異、勞斯萊斯等一線飛機引擎製造商,如今都與台灣的供應鏈有所連結。
但我們更希望傳達的,是在產值、產量等等數字之外的無形價值。
一九八八年,台灣第一架自製戰機經國號出廠,跟著起飛的不僅是國人自信與驕傲,更是台灣產業升級的契機。經濟部航空產業發展小組副主任簡志維就說,航太業涉及基礎科技、精密機械、材料,且品質穩定度及強度的要求極高,因此,航太技術具有極高的外溢價值。「當年經國號培育的高階人才,後來不少轉進汽車、電子產業。」
這次的採訪過程中,幾乎每位受訪業者都有共同的感嘆:「剛開始的那N年,真的很辛苦!」這畢竟是高標準、高規格、高精度的產業,打進國際供應鏈需要強大的韌性與黑手精神,然而一旦起飛,產業質量就是一次無庸置疑的向上推進。
連續兩年,台灣航太產業的產值站穩千億,全球占比或許還小,但從這份成績開始,航太產業正在為台灣譜寫一個產業升級的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