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報公布,第二季毛利率改寫股票上市以來單季新低,這是我們本期決定深度探討鴻海的原因。
不只毛利率,鴻海各項第二季營運數據,包括營益率、稅後純益率,也都來到近六年的低點⋯⋯。這深沉黯淡的一個季度,究竟應該如何解讀?該是鴻海七十萬股東眼前最關心的問題。
能夠快速聯想到的淺層因素有很多,包括蘋果iPhone X銷量不佳、被動元件等零組件價格上揚,自然都會直接損及獲利表現。不過,按照「最懂鴻海分析師」楊應超的說法,眼前的鴻海低潮,其實含有更深層而長遠的意義。
從蘋果談起,鴻海的挑戰逐漸展開。
首先,iPhone X銷量不佳,但蘋果第二季獲利卻創歷史新高,在楊應超的解讀,這代表「電子硬體製造已經走到一個瓶頸」。對應到鴻海的第二季,除了受到提列iPhone X存貨備抵損失影響,負責非蘋陣營手機代工的子公司富智康也虧損惡化,呼應了「硬體製造走到瓶頸」的預警。
再者,因應這項預警,鴻海第二季的研發與行銷費用大增,這些手筆,郭董展現了虎一般的轉型氣魄,要讓鴻海跳出硬體製造的殺戮絕境。然而也正因為這些成本與費用,重重壓縮了鴻海的獲利空間。
壞消息是,轉型並非一蹴可幾,這一季的黯淡,說不定將是鴻海營運陣痛期的開始。好消息是,短線上,蘋果新機又將推出,鴻海七月營收已有反映;長線上,一旦轉型成功,新鴻海必將再領風騷。
正反消息的長短效應,投資人自可斟酌參考;但宏觀來看,鴻海這不甚光彩的一季,對於台灣電子製造業來說,應該更有警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