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讀者致歉,本期《今周刊》延後一天出刊。因為我們必須等待「川金會」的談判結果,也必須等待這段期間人在北韓的採訪團隊,等他們「走出鐵幕」。
七十三年以來第一次,美國與北韓最高領導人握手破冰,雖然許多評論認為,兩人的會後聲明內容空洞,川普原先堅持的「完全、可驗證、不可逆無核化(CVID)」也未寫入聲明中,恐連帶影響北韓經濟制裁解禁的時程;但誰也不能否認,這仍是北韓的一大勝利。
路還很長,但是這個神祕國度走向世界、釋放經濟能量的起點,至少已經設定。我們以「北韓開門」為標題,是預視未來,也是凸顯本期報導中,記者深入現場所帶來的精采直擊。在那個外來手機全無訊號、境內全無網際網路的國家,直到採訪團隊順利離境,令人難以想像的畫面,才能瞬間回報。
主編萬年生說,平壤的日常生活,遠非我們所想像,在那裡,人手一支手機,有一客要價超過千元台幣的鐵板燒料理,來客包括不少當地年輕人。城市裡的許多商業活動,也已嗅得出一絲絲的資本市場氣味。
不過,「鐵幕本色」終究仍是主旋律。城市之外,黃牛犁田、黝黑農民彎腰幹活是常見風景;外國人不能持有北韓貨幣、不能走進農貿市場、不能搭公車或計程車……;攝影同仁想在飯店四周步行捕捉畫面,全程要有當地導遊「陪同」,而這「四周」,大概不得超過方圓一百公尺。
城鄉落差與高度管制,短期難以逆轉;但若改變如期啟動,這些情節反倒營造出更具想像力的成長空間。「真正的改變是可能的!」川普這麼說,或許,我們就將見證一場史詩級的世紀大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