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本期雜誌在零售通路上架時,美國聯準會主席葉倫女士也已對升息與否做出決定了。但在撰寫這篇文章的此時此刻,十二月十三日,即使有再多理由相信葉倫會選擇調升利率,最多,我也只能說她「極可能」升息。
同樣是瞄準未來的動詞,「預約」兩個字就積極多了。固然,預約也不見得總能約得到,但至少它是主動出擊的、操之在己的,是一種針對未來某個目標、某種改變的用力嘗試。
本期兩個封面故事,都是希望傳達「預約」的正面力量。「下流老人」一詞,過去一年從日本一路嚇到台灣,在〈預約上流老後〉的報導中,我們提出具體的行動方案,幫助讀者遠離下流命運。〈孵夢〉,則是報導為弱勢孩子預約未來的故事。
去年夏天,《今周刊》與「快樂學習協會」合作,探訪課後輔導的祕密基地,幫助弱勢學童的課後照顧與生活協助;當時共有上千筆捐款,加入這場「留一盞燈給弱勢小孩」的義舉。
今年秋天,本刊跟著吳念真導演再度探訪這些基地,發現台灣貧富差距加劇,更多弱勢的學童,下課後沒有安全溫暖的家庭可以依靠。以往他們在街頭、毒品或是酒店中流連,但,越來越多的祕密基地設立,猶如黑夜燃燈,讓漂泊幼小的靈魂,得以片刻安頓。
一年過去了,基地數字從四十餘處,變成六十三處,照顧學童人數也直逼兩千名,讓這群孩子終於有了改變命運的可能。
看客觀環境,你對弱勢孩子的未來「預測」很難樂觀;但只要大人們用點心、出點力,「預約」夢想的勇氣,也就在孩子們的心裡悄悄長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