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現在跟著我們到東協去打拚的,都是陸幹!台灣人才幾乎是找不到了!」某次在一場鞋業老闆的聚會中,好幾位台商鞋業老闆們異口同聲,感嘆找不到人才的困境。
不過,他們可不想屈就於現實,「想要人才,乾脆自己來培養。」於是,平常是競爭對手的老闆們,攜手出錢出力,與逢甲大學合作,設立鞋業教育基金會,開班授課。由鞋業總經理與高層主管擔任講師,修習學分的學生可優先赴東協實習,成為未來鞋業的管理人才。
不只鞋業老闆主動培育人才,中部精密機械業,也早就與科技大學合作開設產學專班,培育人才,企業甚至願意為一個學生花一百萬元,送去德國實習;美國電動車龍頭特斯拉(Tesla)來台灣的第一站,也是找台科大合作,將一起培養電動車人才。
不僅企業跳下來培育人才,近幾年來,學校設立產學專班的風潮正盛,為的就是彌補嚴重的學用落差。尤其是許多新興科技應用崛起,有的連學系都還未設立,但業界需才孔急,例如金融科技(Fintech)、機器人製造、電子商務等,學校與企業結盟,引進企業界的講師,量身打造企業所需的人才。
自從廣設大學之後,技職教育弱化,學校培養技職人才的功能式微;缺乏實作經驗的學生,一畢業即失業,學歷大幅貶值,企業也大嘆找不到人。如何讓學生在畢業前就擁有就業力,創造企業與學生雙贏,成了各大學的顯學。
我們花了二個多月時間,遍訪各大學,了解產學專班的狀況。同事們發現,透過在學校「做中學」,許多學生找到人生志向,在畢業前就卡到好位子。這個教育新趨勢,為學生找到未來,也為企業找到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