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從一間排隊的拉麵店開始。一日中午外出獵食,我和同事發現,公司對面一間新開的店,門口排隊的人龍,跨過巷道沿著公園邊排了老長。
「又是日本拉麵店。」公司附近至少有五家了!驚呼之餘,我們意識到,許多日本當紅人氣店,從眼鏡、藥妝、服飾、賽車樂園、族繁不及備載的美食店……,進駐在各地商圈,已是台灣民眾日常生活風景的一角。這些背後是否透露出什麼訊號?這是本期封面報導的源起。
我們發現,這一波來台灣投資的日企,之所以八成以上是服務業,且多為中小型企業,源自於企業本身意識到日本經濟環境未來的內憂外患,決定跨出腳步,勇敢走出去。
這些日企各有一套生存哲學與經營本事,他們成為台灣排隊人氣店的同時,台灣服務業也正好可以從中觀察、學習他們成功的精髓,強化自己競爭力;同時思考,即使小,只要小而強,也可以國際化。
本期另一個封面探討「獨立董事」。從林全組閣而放棄兩千萬元的獨董年薪後,獨立董事的角色就引發熱議,外界似乎普遍把獨董與坐領高薪、肥貓、門神畫上等號。事實是否如此呢?
數字會說話,本刊的調查報導,獨董平均薪資之低,恐怕大大顛覆外界的普遍印象。
其實,肥貓、門神與否,並非獨董唯一值得探討的問題,少數公司找獨董做門神護航,絕對值得撻伐;但也有上市櫃公司老闆貫徹獨董制度,找到資歷、經歷豐富的專家,來監督公司治理、提供具有價值的意見。相對地,獨立董事能維持獨立性,在審計、薪酬委員會、董事會中發揮最大功能;這些,才是獨董制度的真義。這次的報導,便希望客觀且全面地解析獨董的真實樣貌,提供理性討論的空間。
另外,外資分析名師陸行之的新專欄,本周起登場;朱敬一專欄則暫停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