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朝一日,台灣最引以為傲的科技業,競爭力一天天的輸給中國,最後我們還剩下什麼?面對這樣的情勢,我們應該有所因應。
去年二月,我們曾以「紅色警戒」為題,率先披露了中國觸控面板廠歐菲光與宸鴻之間的競爭白熱化。這一年來,歐菲光的動作更大了,從搶走宸鴻手上的訂單、到台灣設立研發中心,甚至還可能買下台灣二線觸控面板廠,一步步地進逼、準備攻略台灣,這些消息震驚著我們。
我的同事約訪台灣歐菲光總部發現,整家公司由兩位陸籍幹部統領,他們大舉向台灣業者挖角了七十位工程師,大搶台灣供應鏈的訂單,華碩開始把訂單給了歐菲光。兵臨城下,令人擔心接下來的骨牌效應。
服貿之後,有些輿論將年輕一輩的憂慮導向了兩岸競爭力的問題,這並非杞人憂天。在中國科技業崛起之際,我們更應該試想,如果有朝一日,台灣最引以為傲的科技業,競爭力一天天的輸給中國,最後我們還剩下什麼?面對這樣的情勢,我們應該有所因應。
當台灣品牌廠開始「棄台保中」,選擇陸廠供應鏈,台灣一位面板工程師看到這種狀況,內心非常憂慮,身在科技業的他,甚至打算轉行到別的行業,以免有朝一日淪為失業一族。
今年選擇再以中國供應鏈攻台為題,我們的目的不僅僅在提醒台灣科技業發展缺乏全盤規畫,台灣科技業的競爭力不能只有cost down(降低成本),台灣科技廠商應該思考如何增加自身的價值,要有更聰明的作法去迎戰。
當學運的孩子們拿著手機、唱著〈島嶼天光〉,捍衛他們的未來,「那我們有沒有想過要如何對抗三星?對抗蘋果?」和碩董事長童子賢這麼反問著。
這不是只有宸鴻才需要面對的問題,而是牽涉到整個台灣電子產業的未來,甚至是面對中國品牌強勢競爭的華碩、宏達電,都得細細去思考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