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是十三歲?研究發現,十三歲是探索自我的黃金期,也是學習心理能力最關鍵時候,在這段期間需要花時間去檢視自己、思考未來,確立生命方向。
國科會主委朱敬一面對女兒念完大學、哈佛碩士、柏克萊博士畢業後,卻對他說:「我不想做學術研究,我想去做麵包。」國策顧問尹啟銘的女兒念完博士後,也對他說:「我對你的責任已了,我要去念音樂了!」
相信多數父母,碰到兒女這麼說的時候,都會選擇尊重他們的意願。只是兒女在做出這樣的決定前,已經多走了好多冤枉路、浪費許多寶貴時間、也某種程度浪費許多教育資源。
事實上,這個問題不必發生。因為,如果可以在孩子十三歲,就開始讓他們探索,透過課堂外的活動或生活經驗,及早了解自己喜歡什麼、找到興趣之所在,就不會出了校門還不知道該做什麼。
為什麼是十三歲?研究發現,十三歲是探索自我的黃金期,也是學習心理能力最關鍵時候,在這段期間需要花時間去檢視自己、思考未來,確立生命方向。
但我們的孩子十三歲都在做什麼?相信每位家長都很清楚,這段時期,孩子不是在學校上課,要不就在補習班。一位朋友的孩子念私立國中,每天下課都已經晚上八、九點,回到家還要做功課到十二點。據了解,這並不是特例,許多私校的上課時間就是這麼長,孩子從清晨到夜晚都被課業綁住,他們如何去探索自我?我們孩子所遵循的模式是,把書念好,上好大學、念研究所甚至博士,人生一路念書念到底,怎麼會有時間了解自己想要做什麼?
但是,我在加拿大的親戚,他們的孩子在下午三、四點鐘就下課了,問他們「這麼早下課做什麼?」他們的回答是:「玩啊!運動啊!」孩子有自己的時間透過參與社團或者運動,培養興趣,目前全世界的潮流都往這個方向走,兩相比較之下,真為台灣的孩子叫屈!難道非要等到他們進入社會才發現自我嗎?值得大家深思。
本期《吹牛老爹》因故暫停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