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周以來,台灣人民非常團結!菲律賓公務船槍殺台灣漁民,令我們同仇敵愾,難得有超強民氣作政府後盾,但事件發展卻令人深感無奈,因為政府處理菲律賓事件,雜亂無章,進退失據,終致陷入僵局。
事實上,政府不只在處理菲律賓事件上沒有效能,就在事件發生的這兩周,《今周刊》記者飛越一萬多公里,前往工業設計大國、同時也是以養豬產業聞名於世的丹麥採訪,見識到丹麥以國家之力,扶植養豬業賺取外匯的真實故事。
一隻丹麥豬,跟台灣有什麼關聯?丹麥自從三十年前爆發口蹄疫之後,政府就透過各種政策協助養豬產業升級,如今的丹麥,不僅早就脫離疫區,且已坐穩全世界養豬大國封號,更重要的是,丹麥的環境不因養豬而受汙染,政策的「效率」與「目的」,顯然雙雙達陣。
但同一時間,原本也是養豬大國的台灣,還身陷在口蹄疫區泥淖中,十七年翻不了身,一來一往,台灣、丹麥之間,差距何止是地圖上一萬公里的距離。
我們的政府從來沒有把「去除口蹄疫」列為農委會主委的KPI(關鍵績效指標),十七年來,讓台灣養豬產業一蹶不振,農委會主委就連到立法院施政報告,也不提要如何把台灣從疫區除名。
所以,這不只是豬的問題,而是台灣問題的縮影。包括反反覆覆的證所稅、菲律賓事件,台灣的施政缺乏魄力與效率,最後落得空轉,令人遺憾。
此行,記者在丹麥看到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畫面,就是放眼所及,都是腳踏車一族。丹麥政府為了鼓勵人民多騎腳踏車,政策多管齊下,許多道路都有一個占據路面三分之一大的腳踏車專用道,還立法規定新蓋住宅要有腳踏車位;並強制對汽車課以極高稅率,政策的目的無他,就是希望建立一個乾淨、無汙染的環境。
丹麥擁有的,也是現階段台灣最缺乏的,「豬」不只是「豬」,「腳踏車」也不只是「腳踏車」,其中意涵,發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