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一過完年,中國就宣布升息一碼,以對抗通貨膨脹,全球新興市場籠罩在一片通膨風暴中。資金從新興市場快速撤出、股市跌跌不休,台灣同樣受到波及,不只台股重挫,物價也蠢蠢欲動。
泡麵在二月底就要漲價一五%至二五%,可樂也要在三月漲價,就連夜市知名的豪大雞排,都宣布要漲價五元。台糖宣布要調漲糖與沙拉油價錢,立刻被群起圍攻,逼得政府只好出面抑制。
過年開工後,好幾位同事就在會議中反映,這波通膨值得關切,因為它不僅影響全球經濟動向,也關係到每個人的荷包與投資布局,我們立刻啟動採訪,為讀者解答這波通膨危機的原因與影響。
如果稍微留意近期財經訊息,不難發現,關於這次通膨發生原因的推論,可以說是五花八門、包羅萬象。從美國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中國的「北旱南凍」怪異天候、澳洲大水、埃及動亂,乃至於歐美國家經濟數字初見起色,這些新聞訊息,或多或少都會被加上「造成通膨升溫」的註解。
而當經濟學者把「五花八門」的各種因素分類、解讀之後,所得到的結論,是這次通膨的「結構非常罕見」,它包含了經濟學理論當中的兩大通膨成因,也就因為如此,通膨風暴恐怕不易化解,而未來情勢如何發展,也是難以預測。
或許就像花旗銀行台灣區首席經濟學家鄭貞茂所說的:「你不能預測天氣會不會正常一些,唯一的觀察重點,是新興國家的緊縮政策能不能堅持下去,能不能強過歐美國家的寬鬆政策。」從這個角度來看,眼前的通膨危機,可以說是金融海嘯後美國大量印鈔的副作用,也是去年下半年全球貨幣戰爭的後續戰役。
去年十月,本刊以〈失控的鈔票〉為題,解讀當時如火如荼的貨幣戰爭,報導的開頭即寫到,這場戰爭的結果,恐怕是全球陷入鋪天蓋地的通膨危機。
如今,新興國家已經大敵當前,這場超級通膨是否會繼續漫延?投資理財又有什麼因應之道?每個人都該關心並且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