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信箱,看看房仲公司傳來的廣告單,天啊!是怎樣!一間開價比一間貴,想要有一個安身立命的窩,竟是那麼困難!房價漲聲,淹沒了我們想要買屋的心聲,政府到底是在做什麼?」
這是一位接近四十歲上班族的心聲,工作十幾年,竟然還買不起一間房子,結婚生子後,還得住在租來的房子裡,看著房價不斷高漲,他幾乎已經快要放棄買房子的希望了!
這就是台灣的現況,房價愈漲愈高,但薪資始終不漲,年輕人若沒有父母的幫忙,想要有個家,實在是難上加難,故事的主角就是典型代表。
場景拉到新加坡,由於新加坡政府五十年來都有完善的國宅政策,且不斷隨著時代演變做政策微調,因此有高達八二%的人住在政府的組屋(類似台灣的國宅)裡,實現了住者有其屋的理想。因為政府有規畫,新加坡的年輕人,不必像台灣年輕人這般悲情。
反觀台灣的國宅政策,令人搖頭。每到選舉,支票就滿天飛,民怨最高的購屋問題,自然成為政客們最想討好的對象;只是,翻開過去的國宅史,我們發現,每次政府喊得震天價響的時候,往往也是房價最高點,為了安撫民怨,就會祭出國宅或平價住宅政策;但是,當真正釋出政策之際,往往就是房價要下來的時候,推出後剛好房價下來,有的不了了之,有的則因公共建設沒有配套措施,導致蓋好後也沒有人願意住進去。
簡單的說,政府缺乏一套長遠的計畫,只在選前喊一喊,平息一下民怨,選後象徵性運作一下,或一遇到房價下來又縮回去,如此惡性循環,永遠解決不了人民住的問題。
像這次喊出興建一千多戶社會住宅一樣,即使能做到,也是杯水車薪,解決不了多數年輕人買不起房子的大問題,本期封面故事〈給年輕人一個家〉,我們呼籲政府不要只是喊喊口號,要認真解決問題,建立長遠的制度,不只給年輕人,也給老人一個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