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台灣政壇颳起一陣政黨重組風,漫天塵沙,一時之間讓人看不清形勢。
親民黨主席宋楚瑜說要找過去民進黨人士合作,前民進黨主席施明德要聯合無黨籍人士共同參選立委,民進黨方面也傳出有人醞釀尋求與國民黨部分菁英合作組成聯盟。面對這一波風起雲湧,國民黨中央顯得尷尬不已。
明明國民黨在立法院擁有過半數席次,掌握絕對多數,雖然在今年總統大選中遭到空前挫敗,但是黨中央已經「痛定思痛」,積極展開「改造」,何以外界完全沒有給予肯定?甚至連前任國民黨投管會主委劉泰英這種「自己人」都公開指稱,「國內缺乏絕對多數的主流民意。」
劉泰英這番話,有人聯想是否代表前主席李登輝的看法;也有人解讀認為劉泰英係擔心中華開發工業銀行董事長寶座不保,而以此向總統陳水扁示好。不論劉泰英此話真正用意究竟何在,可以肯定的是,劉泰英說此話時,似乎把正在努力號召黨員歸隊、力圖振作的國民黨當作完全不存在。
猶記得在前次立委選戰及縣市長選戰中,國民黨方面仍振振有詞地自許為確保台灣穩定不可或缺的力量。如今,不過短短幾年,國民黨雖尚未「灰飛煙滅」,卻也接近「分崩離析」的境地!劉泰英此番「主流民意」說即為一例。
就在不久之前,劉泰英還是國民黨的「大掌櫃」,手握黨營事業千億元以上資產,位高權重,黨內幾無人能望其項背;一旦卸下投管會主委職務、交出「金庫」大權,國民黨好像與他無關,「死活隨他!」
平心而論,國民黨曾有過輝煌的史頁,也曾廣獲民意支持,直至如今,黨內依然不乏有志之士,但何以境遇如此不堪、離心離德?我們認為,「權力使人腐化」不足以解釋國民黨沉淪的現象,「金」與「權」的糾結不清、相互掛勾,才是問題根源所在。
撇開國民黨長期與地方派系、金權勢力牽扯不清的問題不論,僅就黨中央高層「吸附」黨所擁有的龐大經濟資源的現象而言,高層一旦失卻「資源分享」的利益,無所「吸附」、無從再利用黨的資源之後,過去高喊的「情感」、「道義」,也隨之消失無影無蹤。於是,失去既得利益者出走了;痛心黨內高層利益「分贓」者走了;不滿利益「分贓」不均者也走了。這也正是為什麼國民黨分裂、分裂、再分裂!
雖然,國民黨主席連戰在今年初以副主席、總統候選人身分宣示「黨產信託」政策,在出任主席後也確實正逐步推動,且一再對外強調國民黨黨產均係合法取得,試圖以此塑造國民黨改革形象。不過,在此期間,黨營事業與若干財團、政治人物間疑似不當的「利益輸送」情事仍時有所聞,黨內高層分享利益、雨露均霑的現象依舊,而面對基層黨工時則高談「改革」,要求基層「共體時艱」,打算大幅裁員,叫基層捲鋪蓋走路的作法,豈能服人?如此「革同志之命」而求保一己利益的現實、殘酷作法,豈能叫世人相信國民黨已真心改革?
國民黨總裁孫中山創立興中會,會員須捐「會底銀」,為推動共同的理想而捐輸;一百多年後的今天,國民黨卻因為高層人士爭先恐後吸附、分食黨的經濟資源而分崩離析,在跨世紀的政黨競逐中淪落到泡沫化的邊緣,古今對照,著實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