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劇《做工的人》在五月十日母親節上檔。這部充滿陽剛氣息、描寫底層勞工族群在工地討生活的眾生相,幕後催生推手竟是林昱伶、鄭芬芬兩位都會女性。她們改編「充滿希望的小人物」傳遞正能量,攜手證明台劇質地足以走向國際。
五月七日,由同名原著《做工的人》改編的電視劇,在台北市西門町樂聲影城廣場舉辦首播記者會,台上一字排開戴著口罩的男女主要演員。飾演劇中工人之一的柯叔元幽默說道:「因為飾演工人,導演希望我能做到像猴子一樣靈活地爬上爬下,但我練習到最後,還是只能做到介於猴子跟人之間的程度而已⋯⋯。」
語未畢,台下座位席中兩名女性笑得樂不可支,製作人林昱伶與導演鄭芬芬親暱地互相推推肩,像是指摘「折騰演員」都是對方的主意。的確,從五月第二周起,每周日晚上,六集《做工的人》將在螢光幕前呈現什麼模樣、要與觀眾說什麼話,都是這對最佳搭檔「浸泡」在書中人物與實際田調近乎兩年半後,孕育出的心血結晶。
原著是難得本土暢銷書 兩個做戲的女人覬覦版權
《做工的人》是七年級監工作家林立青的第一部散文作品,二○一七年甫出版便大受矚目,也是近年難得一見的本土暢銷書。誰料得到,改編《做工的人》、孵化台灣第一齣工地題材的原創影集,竟是出自兩位在台北長大的都會女性之手。
「我在一七年看到原著時就很喜歡,覺得文字裡有溫暖、有質樸,馬上出手買下版權。」大慕影藝國際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大慕)執行長林昱伶說。一部述說台灣工地草根生命的作品先被女製作人看中,拿下改編成影視作品的權利;無獨有偶,女導演也有同樣的感動,「我也想買來改編,到處請朋友問。」鄭芬芬接話。
鄭芬芬長年在中國工作,林昱伶是她幾乎每次回台都會抽空敘舊的老友,「有天我跟她一邊喝酒,一邊說起我看中《做工的人》,想買卻問不到,她嘿嘿一笑,說版權正是在她手裡。」鄭芬芬說起彷彿有電流竄過全身的那一刻,語氣中還是帶著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