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九年十二月,香港反送中運動的第一百六十二天,女孩朗誦一首英文詩的網路影片傳遍了香港。
畫面中,女孩套著黑色高領毛衣、眼神直勾勾地凝視鏡頭,她以青春的臉孔談論死亡:
「我一直想像我自己真的死了,雙手張開,胸口被子彈射中。
我想像我因為穿黑衣服而被警察拘捕⋯⋯我本來想寫一首美麗的詩,但是又一名學生死去了。」
這首寫給香港、長達六分鐘的詩《二○四七》,出自當時旅居美國、二十四歲的劇作家郭佳怡。當多數香港民眾和媒體用「中國全國政協常委唐英年的姪女」作為她挺身而出的聳動標題,台灣人則更認識她為「林夏如的女兒」,郭佳怡究竟是誰?她為何寫出這樣的詩?仍屬未知,令人好奇。
《今周刊》在台港兩地,獨家專訪了林夏如及郭佳怡母女。一位是台港著名、研究國家認同及兩岸關係的政治經濟學者,又曾為投資銀行高盛最年輕的亞洲合夥人,一位則是事業正在起步的年輕詩人、劇作家。因為「香港」,她們的名字被一再討論。
才華、性格迥異的她們,各自經歷一段橫跨台灣、香港、美國的成長過程,兩人對於身分認同的摸索及形塑,不僅設定了她們書寫的母題,也造就兩人如今愈靠愈近的世界觀及社會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