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低垂,台中日興街上的健祥中醫診所開始營業,診所外的大紅布條寫著「歡迎德國博士馬培德中醫師加入看診行列」。診所內,年輕的病患坐在針灸床上,一旁半跪著的醫師,迅速而熟練地在病患小腿扎下銀針,等這名中醫師站起來,便能發現他身材高大、輪廓深邃,全然是洋人樣貌。
回到診間,他要小朋友跟他「握手手」以便把脈,詢問家長,小孩能不能接受吃較苦的藥,因為「退火」的藥材通常苦口。
他,是馬培德,今年四十三歲,已在台灣定居十二年,是一名持有台灣中醫執照與德國西醫執照的醫師,並在中國醫藥大學授課。
聽他說中文,很難想像中文不過是馬培德的第四語言。現場的一名病人表示:「馬醫師在問診與描述病症時,都解釋得清晰、易懂又準確,我自己是學醫出身,都覺得他很能說服我。」
中華文化魅力難擋
學拳法、針灸 更來台灣學中文
馬培德出生於波蘭,五歲時移居德國西部的小城席根(Siegen),因為喜歡李小龍,十二歲開始接觸中國拳,愛上中華文化,某次在新加坡比賽時,看見中醫針灸後大感興趣,更立下了學習中醫的志向。
要學中醫,中文能力是必備條件。一九九八年,馬培德在德國海德堡大學念中文,老師建議他,要學中文,最好到台灣,推薦了新成立的中山大學華語班,馬培德看中山大學有山有海、環境優美,決定來台學中文。
「我們老師當時說,來台灣待上一年,便會不想回德國;當你待上三、四年,就不會離開了。」馬培德深深愛上了熱情好客的南台灣,「我的台灣室友們非常照顧我,我很喜歡台灣那種變化很快的活力。」
那年在台灣,他堅持不跟任何台灣人講英語,有人來找他練習英語,他還用「德國人只會德語」為藉口搪塞。
「結果那年結束時,我的英文變超級爛。」他邊講邊哈哈大笑,「糗的是,我當時在英語補習班教兒童英語,老闆想跟我練習英語,我都忍耐著不講話,怕我一開口又開始講中文了。」
在台灣待了一年後,他申請到上海中醫藥大學的獎學金,不過高雄與上海落差太大,讓他相當不適應,「走在路上,大家都盯著你看,台灣人頂多偷偷瞄你;而且中國人常常騙外國人錢。」中國的中醫教育水準也令他失望,「台灣中西醫專業分流,但那邊的中醫還會開西藥給你。」馬培德最後決定回德國念完西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