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總統制與內閣制之間,我傾向內閣制。可是要改為全面內閣制,制度設計會需要比較久的時間,所以我建議先改一件事:回復原本《憲法》規定的閣揆同意權,閣揆不再只是總統派任,而是經過立法院同意再組閣,等於有了民意支持,會變成準內閣制。
第二,以前有國民大會的時代,總統要到國民大會做國情報告,聽取國大代表建言。後來廢除國大併入立法院,《立法院職權行使法》也有規定,立法院得於每年集會時,聽取總統國情報告。總統既然擁最高權力、負最高責任,應該到立法院做國情報告、接受國會議員建言,這會建立一個總統聽取民意的機制。
所以這兩點如果都做,會讓憲政體制比較穩定,不會讓總統好像可以不管立法委員;也不會讓內閣、尤其是閣揆,像是總統的小媳婦。
Q:自由貿易經濟特區,最近引起朝野各政黨熱議。您的態度是什麼?
朱:從最早的加工出口區到自由貿易港區,現在想要提升到自經區,其實是階段性的過程。
台灣最早的自貿港區,是我當桃園縣長時通過的「桃園自由貿易港區」計畫,行政院核定後,在二○○六年完成,後來才擴大到現在的「六港一空」。自貿港區最大的特點是做物流和淺層加工;桃園自貿港區二期開發計畫完成後,預計會有八千多億元台幣的產值,雇用六千多名員工。
自經區可以是自貿港區的擴大版,也可以是自貿港區的升級版,不只淺層加工,更希望引進高附加價值的製造業和服務業。我擔任行政院副院長時積極推動自經區,到一三年正式推出版本。自經區是做一個示範,最終目的是要全台開放,變成自由經貿島,但因為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和太陽花運動的後續影響,所有討論都被擱置。
這時大家又提出自經區,是看到中美貿易戰很多台商要回來。台商回來面對的問題,包括土地、人才,還有法令限制;如果有自經區,台商不管從哪裡回來,都相對方便,很多台商回來不只要做淺層加工,而是要一條龍地研發、生產,原本的自貿港區已經無法滿足這些需求。
看待自經區不要有太強的意識形態,而是大家認真來討論,台灣到底要不要走這條路?如果要,是要保守一點做自貿港區擴大版,還是進步一點做擴大升級版。
但最近關於自經區的討論,變得有些意識形態導向,譬如有人說自經區會讓中國產品「洗產地」;但要洗產地,現有的自貿港區就可以洗,何必到自經區來洗?另外,又有人說自經區會開放中國農產品進口加工,這也不成立,因為開放什麼農產品是由農委會決定,和自經區無關。
Q:許多人認為,台灣經濟過去二十年陷入困境。身為財經學者,您看見哪些問題,又能提出什麼對策?
朱:亞洲金融風暴以後,台灣相對其他亞洲三小龍,走入了低成長困局。金融風暴後,韓國是打破重來,現在脫胎換骨;台灣是撐過了但一直停在那裡。簡單來說,是中小企業轉型不成功,只靠過去的實力硬撐在那裡,然後就走入負面循環,開始做cost down(降低成本)。台灣應該要走「加法經濟」,不是繼續做降低成本的「減法經濟」。
這二十年來,政府也犯了錯,我們一直停在李國鼎、孫運璿時代,認為政府應該決定扶持什麼重點產業,譬如過去的「兩兆雙星」、現在蔡英文政府的「亞洲.矽谷」計畫。
我認為,政府沒有能耐去指導產業,唯一能做的是替企業解決問題,例如「五缺」或法規障礙。再來就是把基礎建設做好,讓民間能夠自由發揮,例如把台中、高雄機場變成像日本名古屋中部機場或關西機場那樣的二線城市機場,再和海港連結。我簡稱為「小政府、大國民」概念。
Q:談到五缺,能源供應為其一。請說明您的能源政策規畫,您曾主張重啟核四,那關於核廢料處置與核能安全如何落實?
朱:能源政策應該多一點務實思考,首先要評估蔡總統提出的二○二五非核家園,由五成天然氣、三成火力、兩成綠能構成的理想能源配置,能不能達標。我認為不能。
第一,去年綠能發電比率僅四.九%,要在二○二五年達到二○%,非常困難;再來是預計五○%的天然氣,現在桃園觀塘接收站還卡在那裡,台電要自建的台中接收站、基隆協和港接收站也充滿不確定性。我擔心到二○二五年,天然氣可能連三成都達不到,到時只能「火力全開」,但關心健康的民眾,能接受這麼高比率的火力發電嗎?
所以我才強調核能安全,民眾的健康安全,以及不能缺電的能源安全,三個安全都不能排除。關於核四,我的意思是,如果缺電也不能完全排除核四這個選項,只是啟動的優先順序不同而已。我不能只憑意識形態說:「核一核二核三全部除役、核四絕不重啟」,到時如果沒電,產業怎麼辦?民生怎麼辦?
Q:蔡政府完成軍公教年金改革,但勞保年金危機同樣迫切,您打算如何面對年金困局?
朱:年金是要改革,但是不能選擇性改革,蔡政府讓軍公教不滿的點就是柿子先挑軟的吃,卻完全不碰勞保。關於年金改革,我比較偏向用「加法經濟」處理。首先,台灣民間與軍公教薪資都要快速成長,因為當薪水永遠不變,乘以費率的年金就永遠不會增加。我們可以透過立法或其他稅捐制度,促成薪資成長。
第二,無論軍公教或勞工,政府信賴保護原則,是指保障他退休時能達到的錢有多少。譬如說原來退休後是一個月領六萬元,政府就該保障。可是退休年金,應該和軍公教加薪或基本薪資成長脫鉤,只能視基金操作績效成果增加。不能十年前退休拿五萬元,十年後在職領五萬元的人加薪到十萬元,退休的人也領到十萬元。
第三,是讓現有的基金操作法令鬆綁,解除不必要的限制,讓收益率增加。這三個問題解決的話,無論是勞保年金或退撫基金的潛藏負債就會大幅減少。
Q:歷次總統大選,兩岸關係都是主戰場。您的兩岸政策與其他參選人有何異同?
朱:我一向用正面態度看待兩岸關係。過去,中國常講「求同存異」,我四年前和習近平見面時,就說應該「求同尊異」;他馬上說應該「求同化異」,我說先尊才能化,尊就是尊重台灣自由民主的憲政體制。
我提出的「三個中華」概念發展兩岸關係,第一就是堅持中華民國自由民主的憲政體制。第二是成為最好的中華文化傳承者;南島文化當然是我們的一部分,但中華文化絕對是主流,讓台灣變成中華文化最精髓的傳承者,就不會有文化台獨或去中國化的問題。最後一個,是共創中華民族的經濟繁榮,我是炎黃子孫、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子,中華民族在經濟上合作,就能共創雙贏。
Q:您曾說過當選以後,要邀請習近平到金門發表「和平宣言」,用意是什麼?
朱:一國兩制在台灣沒有市場,因為我們堅持自由民主的憲政體制,但即使如此,兩岸還是要交流。馬英九和習近平已經見過面,下次兩岸最高領導人要見面,是不是還要到新加坡?我認為,金門是一個很好的地點。
和平宣言不是和平協定,是表示大家對兩岸和平的態度,這個宣言在金門發表尤有意義。如果讓金廈變成一個生活圈,就是展現追求和平的態度。現在金廈已經通水、通船,如果蓋個金廈大橋通車,金門光是賺觀光財,就不得了了。
朱立倫
出生:1961年
經歷:立法委員、桃園縣長、行政院副院長、新北市長、國民黨主席
學歷:美國紐約大學會計學博士
家庭:已婚,育有一子一女
面對黨內激戰,朱立倫維持既定政策步調,
除了透過臉書發表政策,也頻繁下鄉與選民互動。(圖片/朱立倫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