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論在醫療體制、健康政策,與歐盟非常接近,值得擁有九十分的高分。可是若從民眾參與度來看,或許只能拿到六十分,」陳秀熙說,繳了稅收的錢,政府用這些錢去鼓勵、補助民眾做篩檢,可是大家似乎感受不到,「大家還是習慣,有病徵了再去找醫生。」陳秀熙搖了搖頭。
事實上,台灣的大腸癌預防篩檢成果,名聞全球醫學界。近年來,邱瀚模也常現身各大國際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受邀至亞洲各大學會示範大腸鏡檢查與治療技術,已是家常便飯。除了推動「預防大腸癌」的成果,其中最受國際關注的成果之一,是「台灣使用的糞便潛血篩檢,成本比起美國的大腸鏡檢查,所花費的成本來得更低。」邱瀚模說,透過簡單的潛血篩檢,就能及早篩出、早期發現,相較歐美(如德國、波蘭)都直接以大腸鏡檢查做第一線篩檢工具,投入成本相對可觀。
身為公衛推動大將,在以此為職志之前,陳秀熙念的是牙醫,他半開玩笑說,當時要轉換跑道,父母很不諒解。邱瀚模也有同樣經驗,「很多同僚也不解,為何不多做幾個檢查、手術」,反而走上一條漫長辛苦的道路。
一九九二年,陳秀熙拿到英國劍橋大學生物統計博士,回台後立刻投入教學,也開始深入社區,與地方衛生局合作,推廣整合式篩檢。在當時,這是非常新式的觀念與作法,更重要的是,「有些人做公衛研究,做完就撤了」,陳秀熙卻堅持二十六年,且未曾歇停。
陳秀熙推廣地方篩檢,必須與地方政府、中央以及民眾打交道,比起在學術殿堂做專業溝通,他卻能「接地氣」的溝通,毫無違和感。邱瀚模說,「從老師身上,看到醫者精神的實踐。」
九九年,當時的基隆市衛生局局長陳耀德,主動到台大找陳秀熙請益,一套整合乳癌、大腸直腸癌、口腔癌、肝癌、子宮頸癌五項癌症,搭配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三項慢性病的診斷套裝「闔家歡整合式篩檢」,被落實在基隆。這項富有人文關懷的研究,引起廣大回響,日後更擴展至台南的「行動醫院」及彰化的「萬人健檢」,對全台地方社區的預防醫療影響深遠。
○四年,大乳口(BOC)團隊成立,陳秀熙也是幕後推手。這個計畫,日後成為國健署最重要的癌篩計畫,在台灣此三大癌症的預防與研究上,占有重要地位。如今,邱瀚模成為BOC計畫主持人,他說,接掌計畫是醫療研究的傳承,「進化為團隊二.○版,我們像複製人(clone)一樣,要複製老師的精神。」他說,如果做不到傳承,就僅是成就一個人。
師生之情最高境界 將解惑學生變成傳道領袖人才
陳秀熙談到邱瀚模這個學生,「當年他來報考時,說了一句話讓我印象很深刻—為什麼,他努力做大腸鏡,卻還是看到這麼多人,仍帶著人工肛門!」當下,陳秀熙知道這位學生不太一樣,沒有一般臨床醫師有「見樹不見林」的毛病。
邱瀚模做研究很認真,連續十多年,幾乎每天半夜才離開醫院。相較一般醫生做出研究設計、評估、完成論文、通過升等,到成為台大醫學院臨床教授,多半需要花上十五到二十年,或是更久,但邱瀚模前後只花了十三年。
在同為台大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的李宜家眼中,從小受過日本教育的邱瀚模,「身上融合台、日最純粹的精神,也有非常日式職人的專注力『一生懸命』,以撲滅台灣的大腸直腸癌為中心思想。」
坐在一旁的邱瀚模,表情就像個學生,談起他心中的陳秀熙,「平常老師非常好,但有些事情卻是永不妥協。第一,做學問要老實,我們做的事攸關政策,不能在幾年之後,才發現研究分析有問題。第二,不能做出來的成果,只想到自己,沒有團隊。」
李宜家則形容陳秀熙做學問「有趣味」,多數人談到研究過程,大多是苦悶、嘔心瀝血的過程,但「在老師身上,可以感受到做研究的趣味性,以及強大的意志力,特別是對民眾有益,更能激發強大意志去努力完成,讓所有事情都圓融到連天上的星星都願意幫你」。
陳秀熙很喜歡帶著學生一起進社區,這位學院大老,在社區現場像個傳道士,在學術殿堂卻是不折不扣的嚴師。他說,當學生通過口試以前,或許會對他的嚴厲「恨得牙癢癢」,但通過口試的那一刻起,學生自此將獨當一面。回想他與邱瀚模十多年來的師生之情,「我最高的境界就是能將一個解惑的學生,變成傳道的領袖人才,邱瀚模就是成功的例子。」

2007年,邱瀚模(右)率先引進窄頻影像技術,讓大腸鏡準確率從7成提高到9成,造福眾多患者遠離大腸癌威脅。
陳秀熙
出生:1961年
現職:台灣大學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兼副院長、公衛碩士學位學程主任
經歷:台灣大學公衛學系系主任
學歷:英國劍橋大學生物統計博士、台北醫學大學牙醫系
邱瀚模
出生:1969年
現職: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暨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台大醫學院內科臨床教授
經歷: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祕書長、台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理事
學歷: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預防醫學研究所博士、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