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軟銀的投資策略,孫正義以天上的星辰巧妙比喻,軟銀就像銀河系中的一顆星星,「而圍繞在軟銀旁邊的許多耀眼恆星,就是軟銀所投資的公司,比如阿里巴巴、比如日本雅虎,他們都是各自領域中,翹楚中的翹楚。」
簡單來說,孫正義想創建的,是一個由眾多一流公司組成的「生態系」。一個生態系若要穩定,其組成必須多元,若該生態系要能擴張,須仰賴頂尖新血的流入。翻開孫正義近期所投資的公司,美國共用辦公空間服務平台WeWork、印度最大支付公司Paytm、有中國貨運界Uber之稱的滿幫,抑或是通用旗下的自駕車公司Cruise,都符合上述兩大「多元與頂尖」的生態要件。
持股占二到三成為佳 軟銀價值遭低估
事實上,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軟銀逾九成五的營收,是由電訊等實體業務所貢獻。然而,孫正義指出,未來軟銀九七%的營收,都將會是來自於投資業務。也就是說,未來的軟銀,將轉型成一家投資控股公司。

▲點圖放大
然而,投資人不免產生質疑,難道只要軟銀想投資,這些新創公司就非買單不可?對此,孫正義在股東會上,進一步向股東解釋了他投資的第二個心法:非控制原則。
「許多人認為投資一家公司,應該要集中持股達五一%以上,以達到控制該公司的能力,我不認為如此。」孫正義指出。他進一步解釋,創業家的自主性往往很強,如果持股太高、對方會擔心自家公司營運遭到干預,「透過每家僅持股兩成到三成,除了可降低被投資方的阻力,也可以讓資金運作更有彈性。」
解釋投資心法以外,孫正義在當日股東會上,也為軟銀近期低迷的股價叫屈。他以錢包舉例,表示一個錢包若單看外觀,旁人實無法判斷其內在價值,而軟銀的真實價值就像是一個錢包,唯有在詳細檢視內在後,其價值方能展現。
「六月十九日,軟銀的股價收在八○七○日圓,但你們可知道,軟銀光持有阿里巴巴的每股企業價值,就超過一三九九九日圓,至於持有Sprint和日本雅虎則分別達二一六六及八二二日圓,其他如持有arm的二四七一日圓等。若將這些持有的企業價值加總,金額可達每股二三一五三日圓。」
然而,要反映企業價值,必須要考慮公司負債,對此,孫正義自是了然於胸。他進一步向股東解析,軟銀的債務若經過換算,約當每股八九五四日圓。「也就是說,扣掉負債後的『真實』股東權益,仍高達每股一四一九九日圓,遠高於當前的股價。」
「這才是軟銀這錢包的真正價值,況且這還未包含即將掛牌的軟銀移動(Softbank Mobile)呢!」孫正義強調。

二○○六年,軟銀兼併陷入困境的英國電信商沃達豐(Vodafone)日本分部後,成立軟銀移動,為日本三大綜合電信業者之一,其資產規模占軟銀比重高達三成,一旦上市,市場預估其市值有望上看兩兆日圓(約五六○○億元台幣)。
除了向投資人釐清公司的真實價值,孫正義也以軟銀歷史股價走勢,及同期公司價值為證指出,短期軟銀股價儘管有可能偏離真實價值,惟觀察軟銀過往長期股價表現,與其真實價值亦步亦趨。「(軟銀股價)如同花園藤蔓一般,過程儘管彎彎曲曲,但最終仍會向上生長。」
股東QA遭嗆「反胃」 柳井正提逆耳忠言
不過,孫正義的投資策略,以及對公司價值的樂觀展望,在隨後股東提問的環節馬上受到挑戰,「每回看到他(孫正義)的投資,我的胃就一陣翻攪!」說這話的,並非等閒之輩,而是亦蟬聯日本首富多年、日本快時尚知名品牌Uniqlo創辦人暨母集團迅銷董事長柳井正。
一六年加入軟銀董事會的柳井正,擔任董事至今。在股東會的QA時段上,他向股東表示,在聽完孫的簡報後,他仍然非常擔心,「不要以為在今天的會議之後,你們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事實上,若觀察過去柳井正的發言,可發現其常與孫正義不同調。例如孫曾表示要讓集團旗下公司達到五千家,惟柳井正卻認為,公司只需擁有二十到三十家子公司即可,重點應放在子公司的業績表現。而在軟銀以往許多收購案上,柳井正也多持反對意見。
然而,在近期一次接受《日本經濟新聞》的訪問中,柳井正表示,他和孫正義確實有著相似的地方,「我們兩個都是那種『說不定這次能成功』的人。」
也就是說,柳井正對孫正義在投資決策的諸般批評,或許反映更多的,實為對孫的高度期許。「我的職責就是對他(孫正義)提出『逆耳忠言』!」柳井正說。
迥異於柳對孫的嚴苛,軟銀首要策略夥伴、阿里巴巴的創辦人馬雲,對孫正義的投資眼光則是高度讚賞。「我尊重他(孫正義)的勇氣和遠見,大多數人都認為我們是瘋子,但我並不這麼認為。」馬雲在接受股東提問時指出,他和孫正義的一大共同處,在於二人皆對未來抱有極強烈的信念。
然而,勇氣和信念,與具體投資的成敗實為兩回事,一個最顯著的例子,即是二○○○年的網路泡沫。當時孫正義投了大量的網路公司,隔年網路泡沫破滅,軟銀的市值一度在半年內暴跌九成,他個人財富因此蒸發七百億美元(約二.一兆元台幣),創下人類史上最大個人金融損失紀錄,軟銀一度瀕臨破產。

左為柳井正(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右),對孫正義的投資眼光高度讚賞。(圖片來源/達志)
決策要感受到「原力」 想做科技界巴菲特
此外,《經濟學人》今年初亦專文批評,指稱軟銀願景基金花錢的速度,幾乎就和募資的速度一樣快,其成立短短一年時間的支出,已近等同於美國創投產業去年整年的募資額。「在半數資本屬於須償付利息的債務下,巨大且近乎浮誇的投資,最終可能演變為財務災難!」《經濟學人》警告。
「我能預感到有些東西能取得成功,前提是你必須去感覺。」在股東會上,談及他在最終投資決策上所倚賴的判準時,孫正義表示他更傾向依賴自己的直覺,特別是在涉及無法以現金流來評估公司價值的新創投資上。此外,喜好電影《星際大戰》系列的他,更戲稱左右其投資決策的重要關鍵,就是該公司能否讓他「感受到原力」。
今年五月,孫正義表示將推出第二支願景基金,籌資規模有望達千億美元。二十日股東會結束,軟銀股價收盤小漲二.三%,顯示市場對孫正義的「願景」大業,大致投下了贊成票。
孫正義說,自己的夢想是成為「科技界的巴菲特」,他的夢想能否實現,恐怕還要幾年的時間才能做出評斷。孫正義企圖把軟銀轉變成科技界的「波克夏.海瑟威」,而在這過程中,所遭遇到的挫折、股價被嚴重低估的困境,以及種種內外部質疑反彈的聲浪,無異是台灣許多有志於此的電子龍頭股,一門最好的活生生教材與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