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無論在心理學學界,在藝文領域,處處遍布著吳靜吉的指印,他像個專業的媒人,帶著熱情,接觸並催生著一切他感興趣的美好事物。
那時候吳靜吉還只懂爬,沒法兒走,但他出生才沒多久時間,大夥兒就給這孩子起了個別名叫「鮕鮘」。「鮕鮘」(koo-tai,台語音近華語「溝呆」),學名叫做「七星鱧」,模樣有點像大一點的泥鰍,幾十年前,鮕鮘就像鯽仔魚、土虱,常在田邊的水井溝渠露臉,沒什麼人識不得。
有人認為台語童謠「大箍呆,炒韭菜,燒燒一碗來」裡唱的「大箍呆」,就是源於「鮕鮘」,相傳把鮕鮘和韭菜一起炒,就可去其土味。人們後來念得順口,「鮕鮘」就變成「箍呆」了。
至於吳靜吉的家人為何這麼叫他?他曾從吳家厝裡的長輩口中聽過原委。
吳靜吉的母親,八歲就被帶進吳家當童養媳,十八歲正式被他爸爸娶進門,很快就懷孕,然而她第一次生孩子,對分娩這件事還沒什麼概念。在一九三九年的五月三日這一天,她覺得內急,便奔去尿桶旁小解,想不到她一尿之下,就順帶生出了吳靜吉。
生囝後第三天,吳靜吉的媽媽竟受寒病回娘家調養,在尿桶邊墜地的崽子也就在還沒真正認識母親前,先給送去了奶媽那兒照顧。據說,未滿周歲的吳靜吉很擅爬好動,只要大人一不留神,他就會吱嗒吱嗒地溜去臭水溝邊摸打滾爬,每每他被大人拾回家,嘴邊總沾滿了髒泥水。
鮕鮘一般蟄伏在混濁泥水裡,專吃蝦魚蟲卵,吳家長輩看到自家小孩兒似好食泥水,這不是和「鮕鮘」像得很?於是這個綽號就這樣跟了吳靜吉一輩子,直到他後來做了「吳博士」,有些去過吳靜吉宜蘭老家的朋友到現在都還這麼叫他。
不訓話的大老 藝文圈處處有他指紋
八十歲的吳靜吉說著鮕鮘的故事,身形很柔軟,整頭蓬鬆的頭髮還幾乎全是黑色的,臉上總是帶著笑,說話聲音沉中帶柔,很難讓人直接聯想到「鮕鮘」這種泥水中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