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時候天還不大冷,外國觀光客的興致也還很熱烈,他們這一夥兒人、那一夥兒人全散在中正紀念堂廣場上四處遛達。不過到了傍晚,纏雨的冬風竟像生了刺,吹得扎起人了,韓國、日本,還有中國遊客都避寒了去,雄偉的宮殿就這麼冷清寥落起來,名副其實地成了座大陵寢。
中國作家趙思樂在國家戲劇院迴廊上緩緩走著,冷風颳著她細窄的骨架子,讓她看起來瘦小伶仃。不過她過去為了採訪紀錄片導演艾曉明,曾在甘肅夾邊溝零下十幾度的環境下捱過,比起那種近乎殘暴的削骨冽風,中正紀念堂的寒意於她,大概就只是小菜一碟。
「上次莫之許陪我來台灣參加『卓越新聞獎』論壇,那是他第一次到中正紀念堂。」趙思樂邊走邊說,步子踏得很慢,但每一步都很果決。
莫之許是她現任丈夫,他是「六四世代」抗爭者,一九八九年曾參與學運,後來也繼續和中國當局糾纏扭打至今,是長年被政府監控的「異議者」,能出國是很難得的事。他二○一六年陪著趙思樂來參加「卓越新聞獎」論壇,是他這輩子第一次踏上台灣,中正紀念堂當然值得逛逛。
兩人當時在這兒玩了個遊戲,「我們繞著中正紀念堂計算,比比這裡和天安門廣場的大小。」寒風把趙思樂頭髮吹岔,黑長髮遮卻她半邊眼睛,她又說,「四個中正紀念堂,和一個天安門差不多大。」台灣和中國都經歷過威權時期,不過台灣已解嚴了三十年,《促進轉型正義條例草案》甫三讀通過,中國卻別提什麼「轉型正義」了,連說話都難,「我們還處於那個世代之中,狀況甚至越來越倒退。」
她輕輕哈口氣,「十九大」後,習近平與中國政權控制得更緊了,北京騰籠換鳥、掃除「低端人口」;台灣人李明哲因「顛覆國家政權罪」被判五年,中國網路實名制上路,異議者轉往地下、力量分散,中共的控制網是越收越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