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是安靜的期末考時段,教室裡卻傳來馬來西亞民歌《拉莎莎揚》(Rasa Sayang)輕快的前奏,講台前學生緊抓麥克風,跟著字幕唱馬來文歌詞,歌曲一結束,學生吐了吐舌頭鑽回座位。「唱得好!大家掌聲鼓勵。」個頭嬌小的講師王麗蘭揚聲說道。原來,正在進行期末報告,內容是從指定曲中任選一首演唱。
唱歌當期末考 期望學生勇敢開口
網路上有學生給王麗蘭的課五顆星滿分,令學生印象深刻的是「期中考一起吃老師煮的馬來料理。」還有人形容她是「印尼語教育界的Ella!」或許可以想像上課的熱鬧氛圍。
「為了提高學習興趣,我什麼都能做!」王麗蘭開玩笑說。她在晚上十點下課後衝去超市買肉,十二點開始煮咖哩雞,一路煮到凌晨兩點。「把學生當客戶來經營,希望他們滿意、開心,但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到東西。」
來自馬來西亞的王麗蘭,會說中文、英文、廣東話與馬來文,在清大攻讀人類學研究所博士,五年前因為政大外文中心開缺,她一腳踏進了東南亞語教學領域,除了各大學,外交部、外貿協會等單位也請她訓練駐外人員。
王麗蘭的語文課有豐富的文化內涵,也與她二○○一年負笈來台求學的背景,息息相關。當年,王麗蘭讀一年僑大後進入政大,卻感受到莫大壓力,「我以為我很容易得到別人好感,但卻被同學當作邊緣人,而這源自於台灣人對世界理解的偏差。」她舉例,同班的日本籍同學,很容易得到眾人的注目與喜愛,「平平是外國人,我們這些東南亞來的很容易『被隱形』,這種經歷影響我做了很多思考和行動。」
的確,根據移民署統計,居台外僑中,以印尼的三六.六%為最大宗,其次為越南、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除此之外,以美國及日本最多,約各二%。然而,除了歐美日韓,台灣人對其他國家的概念,薄弱幾乎到空白。
「坊間的印尼語中文教材太可怕!」王麗蘭提高了音量。當初接下講師工作,王麗蘭著手準備教材,但翻開書籍,「老闆,我要休假一天!」這種移工對雇主的要求,或是員工接獲指令後的回應,都未列在教材中,「顯然,員工說什麼,對雇主來說不重要。」王麗蘭用「嚇到了」來形容當時的驚訝,「所以我的教學都很重視互動。」王麗蘭說。
學期末,王麗蘭會帶學生去台北車站做「街頭報告」,實際到移工聚集地去「搭訕」。王麗蘭說,課堂上跟學生說印尼人愛吃什麼,不如讓學生實際去問。她認為,多幾個台灣人,願意跟移工說上一、兩句他們的家鄉話,整個台灣風景就改變了。
不只異鄉人,王麗蘭帶來的改變,還發生在「新住民二代」身上,有學生告訴王麗蘭,以往媽媽叫他多喝水、加件衣服,他都嫌煩,後來開始學印尼文,覺得用印尼文跟媽媽聊天、傳LINE很有趣,「用印尼文講『多喝水、加件衣服』好像變得不煩了。」王麗蘭笑說。
帶學生做志工 赴馬國做文史保存
王麗蘭去年也升格為新住民二代的媽,雖然根在台灣扎得更深,她還想跟家鄉保有多一點連結。一二年起,帶領清大學生志工到馬來西亞華人社區,做社區營造和文史保存。
「學生在台灣時人云亦云地說『鬼島』,很悲觀,可是去到馬來西亞,發現當地也看台灣的八點檔和新聞台,很多人關注台灣民主發展。」王麗蘭說,學生在服務的同時,自身也得到回報。
「在頂尖大學開課,可能會教到未來的總統、部長級官員喔。」王麗蘭一邊說,一邊收拾為了錄製線上課程特別返鄉採購的服裝,她謙稱自己「只是個小小的兼任老師」,但她為東南亞移民、移工脫去「隱形斗篷」的努力,十分巨大。
王麗蘭
出生:1983 年,馬來西亞
現職:政大、台大、北科大、外交部、外貿協會等單位印尼語及馬來文講師
學歷:• 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班• 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