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單身男女都曾經歷過三十歲的恐慌症(thrity panic),逼近三十歲,沒結婚也沒對象,就會開始考慮買房子;三十五歲以後,如果因工作太忙、對結婚也不那麼積極,錯過了結婚的時機與熱情,這時候「同居」很容易成為一個選項。其實情侶同居人不少,只是很多人無法大聲說出口,甚至比同性戀更難啟齒。
因為工作的關係,我看過太多貌合神離的夫妻想分開的案例,明明感情降到冰點,卻為了怕丟臉、顧及小孩、親友感受或經濟壓力等,遲遲無法離婚,長期下來,情緒找不到出口,對身心都不健康。對我來說,同居狀態反而是更願意積極溝通,營造更多幸福回憶的動力。
因為缺乏婚姻的約束力,在相處上,反而需要更多的「檢討」與「對話」;否則只要相處不OK,一旦關係觸礁,就算你關上房門、逃避問題,可能哪天回家,對方已經把你的行李打包,趕你出門。
即使有伴侶 也保有自己的空間
即使有伴侶 也保有自己的空間
我也曾閃過結婚的念頭,只是當時女友不願意嫁給我。三十五歲那年,我在職場換跑道之前,買了三個月的環球機票,一個人去了歐美十幾個國家旅遊,記得玩到希臘時,遇到的德國同伴都才十八歲,才驚覺自己老了,動了定下來的念頭。結束旅程後,我興沖沖地跟當時大我兩歲的女友在美國洛杉磯會合,心想都過了適婚年齡,應該能順理成章結婚。
沒想到,交往時還好好的,談論婚嫁後,卻遭當時女友的母親激烈反對,兩人選擇分手;如今我找到相知相惜的伴侶,也很滿意目前的狀態。
我覺得單身者,必須具備「經濟」與「獨處」的能力,像我與女友各自經濟都很獨立;我很恣意享受獨處的時光,即使有女友,我還是會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去聽音樂會。我很喜歡聽古典樂,女友沒興趣,我也會與我們共同熟識、愛聽古典樂的女性朋友,一起去聽音樂會。我與女友是情人,某種程度更像是知己。
經濟能力可以靠努力,獨處能力也可以。轉個念,不顧影自憐,反而還會覺得輕鬆愉快,這雖勉強不來,但是只要勇敢跨出第一步,去改變,去接近志同道合的人,同學、同事以外的跨世代、跨領域交流,都能讓你的心更開朗,甚至吸引合拍的伴侶。
像我有幾票一起旅行、吃美食的朋友,我們這一行人,包括兩對同居伴侶、四個單身的朋友,曾一起租下義大利托斯卡尼的莊園深度旅遊,就是很棒的體驗。若結婚有小孩,生活就沒有這麼自由,多數自主單身者都很注重「生活品質」,包括我自己,所以我很享受目前未婚的狀態,女友也是,即使終身未婚、膝下無子,我還是覺得很幸福。
王浩威
出生:1960年
現職:心理諮商醫師
經歷:台大醫院、和信醫院、慈濟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
學歷:高雄醫學院(現為醫學大學)醫學系
著作:《憂鬱的醫生,想飛》、《晚熟世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