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人才培育、積極引進國際競爭型企業,是旅居美國矽谷的無名小站創辦人簡志宇,對「亞洲矽谷」政策提出的建言。
從創業者變身創投,從台灣搬到矽谷,簡志宇對創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過去一年,他曾和台北市長柯文哲、國發會副主委龔明鑫、行政院前院長張善政在矽谷相見,討論台灣產業升級,與矽谷重新鏈結等議題。
「未來是人才的戰爭。」簡志宇認為,矽谷對人才的渴望非常強烈,並且大量引進技術移民。在矽谷七百萬人口之中,有五一%在家不講英文,而矽谷高科技公司的創辦人團隊中,有四四%含括了非美國出生的人。
台灣想要學習矽谷,最重要的精神就是重視人才招攬和培育。簡志宇指出,「人才就像校花,必須努力追求。」同時,他針對「亞洲矽谷」政策提出看法,以下為重點紀要:
大部分矽谷創業成功的人,都經歷過大企業洗禮。這些人看過谷歌(Google)、臉書(FB)怎麼營運公司,當創投看到他們出來開公司時,說是臉書前員工,創投什麼都不用做,因為他一定有人脈,看過國際化公司運作,而且在機會成本(指薪水待遇)這麼高的情況下,仍願意出來開公司,創投就會直接加碼投資。
為什麼不讓臉書、谷歌這些國際競爭型企業搬到台灣、開研發中心?他們也會到國外,像是愛爾蘭、以色列,為什麼不來台灣?
改善低薪 引進國際競爭型企業
吸引國際競爭型企業,也是二十二K的解方。柯文哲來矽谷時,他說,台灣薪水沒漲,是因為產業升級失敗。但這是最主要的原因嗎?
回到MBA第一堂課,經濟學教的是,有價值的東西都可以簡化成供給和需求。價錢會上漲,代表需求增加、供給沒有增加,或供給來不及應付需求。舉例來說,谷歌對大學畢業生的最新聘書是年薪十二萬美元,加上分紅獎金,就有十八萬至二十萬美元,而且還不是史丹佛畢業的,是UC聖地牙哥。
薪水高,是因為矽谷非常欠缺人才,有很多國際競爭型企業在搶這些人才。台灣沒有需求,為什麼?因為沒有國際競爭型企業。
如果國際企業來台灣,你不用去矽谷,進這家公司,你就看到、學到國際架構。我們對外商已有十年沒做租稅優惠了。半導體每一家公司都有租稅、油電優惠,如果這些優惠同時開放給外商公司,為台灣訓練更多人才,才是真正的愛台灣。
政府照顧慣老闆(編按,網路用語,指要求多又不願意付錢,對員工苛刻的老闆),不如照顧年輕人,因為年輕人創造的經濟價值遠大於慣老闆。
你要有個土壤,讓年輕人去碰撞。大部分矽谷成功的新創公司都有大企業的養成。台灣有很好的種子,但沒有土壤,沒有像谷歌這種每天做一堆有國際競爭力的項目和產品,讓聰明的人去碰撞,變得更聰明,更懂得看機會、開公司。
做好基礎 不要單押任何產業
但,想要吸引國際競爭型企業來台,單單開放不夠,那是很懶惰、被動的作法。相反的,你要親自出去向人家拜託,就像新加坡總理李顯龍。
「亞洲矽谷」政策瞄準物聯網,但,物聯網是個市場嗎?現在什麼都可以連上網,它真的有供應鏈?我們切得進去嗎?可以賺到錢嗎?
就政府角度,去賭任何產業,然後撥出大量資源,都是吃力不討好的行為。政府應把基礎架構弄好,其他的讓創投和企業家來做就好,他們會自己找出下一個機會。所以,政府把土壤弄好就好了。
台灣應該成為「亞洲人才交流中心」,政府要主動出擊,到東南亞推銷台灣的環境多好,看到優秀的學生就給全額獎學金,吸納國外人才來台。
人才就是血液,我們要讓血液流進矽谷這個大動脈,就必須從大學校園開始,把台灣人才送到矽谷念書,他們畢業後,進矽谷大公司工作,掌握趨勢脈動。當他們升上高位,有一些人會回來,有一些人留下來,繼續保持脈動,才是血液上的鏈結。
台灣以前就是這樣成功的。過去,半導體人才在矽谷做出成績後回台,打造台灣半導體王國,讓台灣有了一段榮景。這就是,血要流進去,而且用培養人才的方式去做,才有機會創造矽谷那種五十年光景。
簡志宇
出生:1981年
現職:美國AME Cloud創投成員
經歷:無名小站創辦人、雅虎奇摩資深總監
學歷:美國史丹佛大學MBA、交大資工系